主題報導
-
整隊,組織,主題報導2016/1/8組織改造,創新效能地政局成立測繪科 依國土測繪法第六條規定,市府指定地政局為本市統籌協調有關測繪業務之專責機關,以利統整相關測繪業務,並納入本市智慧城市之資料開放平台。測繪業務包括測量及製圖,係屬本市建設、規劃土地利用之基礎工作,測量之成果及品質攸關民眾財產權益保障,為避免測繪結果歧異、遺漏或重複測製等情事,達成本市測繪業務資訊資料統整及相關成果資源共享之目的,以建構本市智慧城市基礎空間資訊平台,爰地政局105年增設專責測繪單位「測繪科」,以確保測繪業務管理、維護運作正常,俾利政策之推動,並使測量人員專才得以發揮,展現績效,吸引與留住優秀人才。各地政事務所成立資訊課 本市各地政事務所主要業務為辦理不動產登記及測量,地政資料庫為其業務核心,儲存民眾財產資料,並涉不動產交易之安全性,且內含個人隱私資料,攸關人民權益甚鉅。本市不動產交易頻繁,產權資料稍有疏失即可能對民眾權益造成重大損害,為避免資料庫採集中式管理,因一處主要地點故障即全部停止運作之重大影響情形發生,地政資料庫均採由各地政事務所分散式方式管理,再將資料同步異動至地政局資料庫,傳送至內政部地政司,提供跨所、跨縣市服務。地政局考量健全資訊人員陞遷管道以留任人才及由資訊處理職系課長領導資訊人員辦理資訊業務更具專業性,故於各地政事務所增設資訊課,並自103年11月28日生效,考試院於104年1月6日備查、同年4月22日市議會第12屆第1次定期大會第3次會議議決「備查」。地政家族換新血 地政局向來努力培育優秀人才,拔擢績優人員,自李局長得全103年12月到任以來,不論在內陞或是女性主管比例皆為成長,除賡續每年辦理職務輪調,加強同仁職務歷練,擴大人才交流外,104年更設計員工遷調意額調查表,讓員工有機關表達職涯發展的意見,做為機關人力調配參據。另依據員工滿意度調查報告結果,針對工作環境與生活、學習與發展、領導管理、組織制度等項目,進行「自我反省」,研議改善措施即行實施,期能提升員工滿意度,留任優秀人才。
-
盤點,主題報導2016/1/8活化公有空地許多市政建設需仰賴土地取得,然而現今民眾對財產權的重視,加上臺北市土地寸土寸金,私有土地取得困難,反之公有土地常因閒置或低度利用,一直為人詬病。身為推動土地政策機關的地政局,於104年1月6日接獲市長指示清查公有空地,提供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參考利用,以推動市政建設。地政局在過去這一年針對公地活化也從盤點再出發。盤點 公有空地大清查 臺北市轄區內之公有土地並不全都為臺北市所有,或由臺北市政府管理,尚包括非市有、非市管等類型,由於市有或市管公有土地多已有使用計畫,或由相關單位管理,所以地政局清查的目標鎖定為非市有或非市管、土地上無已登記建物、面積在100平方公尺以上且非抵稅之公有土地,清查結果相當可觀,總計清出16,153筆土地,面積5455.53公頃,104年公告現值達1兆4,000億元。地政局並於104年1月15日將所整理的公有土地資料送相關局處進行評估,作為後續土地活化利用之參考。1500億可無償撥用 由於行政院訂有「各級政府機關互相撥用公有不動產之有償與無償劃分原則」規定,許多公有土地取得,仍需支付費用予原管理機關。為減輕市府的財政負擔,鼓勵相關局處儘速使用土地,地政局依前面的清查結果再進一步挑選可提供無償撥用之土地,符合現行規定之土地約計1,800筆,面積約130公頃,以104年公告土地現值計算約1,500億元的土地資源可以無償運用(如表1),地政局遂於104年3月27日將清查結果送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實際需求評估。表1:可無償撥用土地清查結果一覽表再出發 無償撥用大躍進 為了解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檢討結果與撥用期程,以及經評估無撥用需求之用地後續處理方式,地政局主動於104年5月26日邀集各用地機關召開協調會議討論並提報市長,再經林欽榮副市長於104年11、12月間多次召開本市公有(非市有)空地清查與活化專案會議,督促各用地機關本於公地「管用合一」的精神,以及身為地方政府對公地管理的職責,儘速辦理撥用,經統計截至104年12月底為止,各用地機關依評估結果撥用取得各類土地面積逾22公頃,已超過過去年四年總和的4倍,為市府增加可運用約386億元的土地資產(如表2),可加速推動市政建設。表2:100年至104年臺北市政府各類用地無償撥用成果表檢討都市計畫 活化公有空地 至於目前尚無使用需求的土地,則列冊函送都市發展局納入辦理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依都市計畫法第42條,優先檢討變更為各類公共設施用地或作其他使用分區,以活化公有閒置土地、促進公地利用。
-
再出發,動態分析,動態報導,實價目錄,住宅價格指數,主題報導2016/1/8實價資訊臻透明 多元應用健房市實價登錄政策為我國不動產交易資訊向透明化邁進之一大里程碑,然不動產產品異質性極高,僅由實價登錄揭露之個案資訊,判讀交易價格是否符合市場行情,乃至於了解市場趨勢及動態,較其他財貨評估更為不易。爰為協助民眾及各界解讀不動產市場趨勢變化,提升交易資訊透明,地政局陸續建置各項查詢功能及統計資料等加值運用服務,以協助購屋者、售屋者掌握區域行情,減少漫天開價或有心人士低報行情價格之情形發生,縮小供給市場與需求市場談判範圍,提升交易安全及交易效率。實價登錄 公開比價 實價登錄政策實施後, 面對累積巨量的實價登錄資料,如何協助一般民眾及業者將龐大的資料轉化成可靠的參考資訊,發揮資訊透明化的力量,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基此,地政局自101年11月29日起提供「臺北市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首創全國按週(每週三)更新資訊,並從民眾需求、關注議題及使用習慣出發,陸續推出「捷運站定位查詢」、「單價是否含車位」、「懶人不出包」等創新服務,104年更新增「跨行政區查詢」、「我的比價清單」二項查詢功能,讓民眾除可突破行政區條件限制,查詢實價登錄案例,透過比價清單功能,還能依需求選定個案彙整成表單,同時藉本系統整合的圖台功能,即時掌握選定案例之位置與街景圖資,輕鬆進行案例蒐集、下載及比較分析。經統計自系統上線至今,平均每月有11,000以上人次使用本查詢網。動態報導 趨勢明瞭 為清楚呈現房市的變化脈動,地政局創新整合地政及實價登錄兩大資料庫,進行不動產量、價分析,編製發布本市「不動產動態報導」,以協助各界整體性的解讀房市能作出更好的決策。104年3月30日首次統整102年及103年不動産買賣、租賃、預售屋成交案件的實價資訊,進行住宅(含大樓、公寓、套房)、辦公商業大樓(廠辦)及店面的交易量價歸納分析,並統計兩年來熱門交易路段變動情形,以「年報」形式呈現,協助各界全面而深入掌握房市變動趨勢。又自104年5月1日起,按月發布本市不動產動態「月報」,統計至104年12月止共發布1則年報及9則月報,結合住宅價格指數資訊,持續以民眾購屋需求角度出發,豐富報導內容,期望藉由媒體力量將客觀、正確之房市資訊傳達到社會大眾,讓政府有效掌握房市解讀優勢,提升施政形象。
-
再出發,整隊,盤點,主題報導2016/1/8合理查估穩稅基公告土地現值及公告地價依法分別為土地增值稅、地價稅之計算基礎,屬於課稅地價,故其調整除攸關民眾土地增值稅、地價稅稅賦負擔與財產權益外,在中央權管稅率不變的情形下,亦扮演影響地方財政稅收及市政建設發展的關鍵角色。是以地政局始終秉持著主動積極、責無旁貸的態度,推動公告現值及公告地價更臻公平合理,落實平均地權漲價歸公,以達健全房市、量能課稅、穩固地方財政三贏目標。合理現值,三年達標 自實價登錄制度實施以來,地政局即積極運用實價登錄及本市住宅價格指數等資訊,精確掌握地價趨勢,除依地價調查結果合理反映地價動態,並逐年調整公告現值接近一般正常交易價格。104年本市公告現值占一般正常交易價格比例已達90.43%(全國88.68%),為六都之首。 105年公告現值作業,考量土地增值稅屬機會稅,若土地未移轉,對所有權人並不會造成影響;若土地有移轉,政府課徵自然漲價部分,對於促進租稅公平亦有助益;另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將於105年1月1日施行,為免重複課稅,該稅額之計算,將扣除依土地稅法計算之土地漲價總數額,與土地增值稅會發生抵換效果,故合理調升公告現值,不但可改善稅制,健全房市,減少不動產炒作、投機情形,同時讓稅留地方,穩固財政,可謂一舉數得。 是以本市將積極以3年為目標,調升公告現值100%達到一般正常交易價格。基此,105年本市公告現值經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結果,平均漲幅為6.23%,占一般正常交易價格比例為93.23%,較104年占比明顯提升2.8%。分區檢討,量能課稅 近年地政局創新將全市土地依照使用類型劃分為高級住宅、都市更新、新興開發、重大公共建設、精華商圈、一般地區等六大地區,重點檢視各地區區段劃分及區段地價,力求地價區段細緻化,區段地價合理反映區域地價水準。 其中,區段細緻化部分,以104年為例,本市平均區段面積僅約其他五都之1/4~1/2,細緻化程度為六都之首,又經本市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105年全市地價區段數較104年增加170個,平均區段面積較104年減少2,659m2;至區段地價部分,105年全市公告現值平均漲幅為6.23%,其中高級住宅地區平均漲幅為12.69%,為全市漲幅2倍以上,應能彰顯市府積極促使地價區段細緻化,區段地價差異化之努力。擴大研商,透明施政 為周延擬定105年地價調整方案,於正式地價評議作業前,先行邀集本市地價評議委員會委員、市政顧問、相關公會等專家學者及市府相關局處,召開三次會議共商105年地價調整方向;又為落實民眾參與,透明施政,除依法辦理公開說明會外,另邀集105年地價作業曾提出書面建議之民眾、民團及民意代表至本市地價評議委員會,與委員面對面溝通並充分表達意見,以彙整產、官、學與民間建議,周延擬定105年地價調整方案與分析,俾增進評議效能,維護民眾權益。公告地價,依法衡平 至公告地價,依法每3年應重新規定地價1次,故105年應同時公告土地現值與公告地價,因內政部已於日前會議具體建議各地方政府以不低於103年~105年公告現值累計調整率為原則。本市近3年公告現值累計漲幅達33.07%,地價評議委員會經衡平考量近3年地價上漲幅度及民眾地價稅負擔等各項因素,酌降公告地價調幅,評定105年全市公告地價平均漲幅為30.38%,並未完全反應近3年地價漲幅。健全房市,扶助公益 綜上,本市105年公告現值與公告地價之調整主要考量租稅公平及民眾負擔,期能促進土地稅基合理及公平,至調升後所帶來之土地稅增額,市府將秉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態度,優先投入公共住宅、租金補貼、社會福利等各項重大政策,邁向公益社會,打造宜居城市。
-
再出發,主題報導2016/1/8智慧生態社區再出發智慧生態社區再出發 「智慧城市」及「田園城市」都是臺北市政府優先推動的施政項目,地政局結合智慧城市與田園城市的理念,進一步納入民眾參與的精神,提出「智慧生態社區」示範計畫,希望將臺北市打造成為21世紀的宜居城市。引入國際都市治理典範 工業革命以來,能源的供給依靠燃燒煤、油或天然氣等方式提供,卻也造成了全球暖化、資源枯竭的嚴竣挑戰,發展潔淨能源、應對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共同之課題。透過觀察德國能源轉型的經驗讓我們發現,同時從供給面發展再生能源;需求面調控使用以及在綠色經濟面成長創新的三贏策略並非遙不可及。 荷蘭的Almere則是個成功的綠色城市造鎮案例,為了疏散阿姆斯特丹市過於集中的人口,1960年的整體計畫即已導入綠色城市之思維,全市布局先規劃綠地空間與交通系統,其餘土地方留供建築開發。現在Almere是荷蘭人口成長最快速的城市之一,並以兼顧生態、社會與經濟永續性為目標,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合作打造該市為國家級的大尺度永續示範區。 回到亞太地區,日本松下集團運用旗下原電視工廠舊址變更為住宅區的「藤澤永續智慧社區」造鎮計畫,以100年持續居住為願景,設定環保、能源、安心安全等3大目標進行規劃。區內的公共設施自規劃設計階段即結合防災設計巧思,使社區開發能在儘量不增加環境負擔之條件下,環境節能共生,是個面對環境變遷與極端氣候都能快速復原的韌性城市典範。推動臺北新區開發實踐 這一年來,地政局主辦的臺北新區開發,也將風險治理、氣候調節等理念融入其中,主動積極調整過去作法,呼應智慧生態社區的全球思潮,在打造宜居城市的過程中,也為對抗全球暖化盡一份力。1、北投奇岩生態新區 在北投的奇岩新社區,地政局將自然條件不良無法農作的土地,以生態社區的構想重新整理開發,5處公園綠地藉生態工法設計,串連成為完整的綠帶系統、復育中崙仔溝及設置露天滯洪池,平日供居民活動休憩、暴雨時則收減災防洪之效。 此外,在區內規劃完整自行車路網,降低內燃機運具的使用,同時自行車道鋪面更以彩色透水瀝青混凝土鋪設,底層則以透水性混凝土取代傳統僅採碎石級配夯鋪之作法,改善透水鋪面平整度不足或年久受雨水浸潤產生沈陷不均之缺點;同時亦兼顧日後維護更新之簡便性。2、南港三期市地重劃4.0 繼南港車站特定區的開發後,第三期市地重劃區是南港由「黑鄉」轉型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都市翻轉新生的絕佳典範。地政局在主辦南港三期市地重劃作業時,推出「重劃4.0」概念,公共工程的設計施作則處處落實智慧生態社區的理念。區內路燈採用發光效率高、耗電量少、使用壽命長、光源出光率強之LED路燈,落實節能減碳的目標,未來更可加入先進式夜間調光系統,依照不同的地區特性以及需求,精緻化彈性調整入夜後的照明用量。在公園、停車場、人行步道及車流量較小的區域,全面採用透水鋪面,遇降雨時水體能通過鋪面留設之孔隙滲入到路基底面,將水資源能還原儲存於地底。 對於開發區內原有的植生樹木更一改過去全面砍伐的作法,除了經指定的8棵受保護樹木當然原地保留外,其他現況樹木也全部以原地保留為原則,僅將確實與工程衝突的樹木移植復育,實際原地保留的樹木比例超過90%,是公共工程與自然生態協調配合的最佳示範。3、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生態造新城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是緊鄰基隆河岸的大型園區開發,在基隆河岸一改過去水泥高牆的堤防型式,改作親水性強、保水性高的「超級堤防」,不僅能大幅降低暴雨、洪水引發水患的隱憂,平日更能實現親水生活的理想。更重要的是興建超級堤防所需的土方均是回收自臺北市其他公共工程的剩餘土方,兼顧環保與經濟。 同時由於本區鄰近河川,設計時特別重視「與水共生」的規劃,公園內以多層次耐溼植物營造水綠廊道,可淨化空氣並串接雙溪與磺溪建構較完整生態環境,並收生態緩衝之效。地面則規劃多樣逕流減量策略,配合淺低窪之綠地、廣場、遊樂場,讓雨水滲入土壤及地下水層減少暴雨逕流。車道兩旁的邊溝及綠帶同樣以透水鋪面施作,收集車道雨水逕流導入保水碎石級配,在減洪的同時提供植栽更好的生存環境。融入參與式規劃精神 推動智慧生態社區的理念並非只能應用在新開發地區,105年起地政局將把智慧生態社區的概念導入過去辦理的市地重劃區,以參與式規劃的方式啟動符合在地居民需求之舊區再生。改變過去只能由機關或學校提案運用抵費地盈餘款基金增加重劃區建設、管理或維護之作業方式,引入參與式預算精神,鼓勵民眾結合專業者提案參與智慧生態社區規劃,較過往更能切合在地居民實際所需,達到基金支用效益最佳化。 過去一年以來,地政局引入國際都市治理的成功典範,以智慧生態社區為目標,希望逐步打造臺北成為宜居的城市,第一階段先由地政局主政的新區開發案作為示範,融入低碳、節能、減洪、保水的設計理念,第二階段計畫透過平均地權基金及抵費地盈餘款基金的靈活運用,將過去透過區段徵收或市地重劃等方式開發之地區,一一補強升級,最後第三階段則希望將智慧生態社區的理念推廣至全市,將臺北打造成一個能夠應對極端氣候的韌性城市。
-
2015/12/9公私協力:新開業地政士輔導計畫在政府資源有限、民眾需求日益增加的趨勢下,政府應不再只是單純公共服務的供應者,在推動公共服務的轉型中,透過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建立,促進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及民眾等有一互動的網絡連結,結合公部門、私部門及民間的社會資源,共同合作與分享彼此的資源,才能創造社會福利最大化。公私協力計畫方案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為提供民眾高品質服務,自104年起推動「臺北市新開業地政士輔導公私協力合作計畫」,一同與地政士公會輔導新開業的地政士,以提升其執業品質。計畫內容是由地政局按季提供首次新開業地政士名單給公會,由公會進行輔導作成紀錄並回饋輔導結果,期促使受輔導地政士依法執業,避免其誤觸法令而受罰,同時提升民眾交易安全。公、私聯手打造優質服務 地政局自104年起啟動公私協力機制輔導新進地政士,不僅減少由地政局派員抽查之行政成本及每案抽查90分鐘的內部效益,也有避免新開業地政士誤觸法令受罰及促使民眾交易安全的外部效益,執行後輔導率達100%,有效達到資源的共享,以及政府、公會、地政士三方互利互惠的優質服務目標。地政士開業有信心 民眾保障好安心 104年臺北市已有23名新開業地政士接受輔導,經地政局電話訪查,地政士們多表示在接受計畫輔導服務後,有利於執業的幫助,包括公會在輔導期間提供地政士應知悉及注意的法規規定、經整理可直接運用於執業的書、表、簿、冊及與地政相關的最新消息或演講座談等實用的資訊,另地政士對於執業實務上或相關法令有不清楚處也可向地政局或公會了解。 這些首次新開業地政士更表示,對於地政局及地政士公會合作提出的這項服務計畫面面俱到,除了地政士執業時應注意的法令及諮詢管道來解決執業時碰到的困難,更能給委辦民眾專業且安心的服務,是有感且具正面效益的政府服務。治理新型態 服務再升級 現代治理模式強調政府與民間的協力夥伴治理型態,透過兩者的優質合作關係可以達到公私部門間的資源流通,強調經濟與效率,而公私協力輔導地政士就是地政局現階段努力追求最佳公共服務的體現,未來也會本著追求卓越的精神,開創更多的跨域治理服務項目。
-
2015/12/9公私協力:新開業地政士輔導計畫在政府資源有限、民眾需求日益增加的趨勢下,政府應不再只是單純公共服務的供應者,在推動公共服務的轉型中,透過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建立,促進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及民眾等有一互動的網絡連結,結合公部門、私部門及民間的社會資源,共同合作與分享彼此的資源,才能創造社會福利最大化。公私協力計畫方案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為提供民眾高品質服務,自104年起推動「臺北市新開業地政士輔導公私協力合作計畫」,一同與地政士公會輔導新開業的地政士,以提升其執業品質。計畫內容是由地政局按季提供首次新開業地政士名單給公會,由公會進行輔導作成紀錄並回饋輔導結果,期促使受輔導地政士依法執業,避免其誤觸法令而受罰,同時提升民眾交易安全。公、私聯手打造優質服務 地政局自104年起啟動公私協力機制輔導新進地政士,不僅減少由地政局派員抽查之行政成本及每案抽查90分鐘的內部效益,也有避免新開業地政士誤觸法令受罰及促使民眾交易安全的外部效益,執行後輔導率達100%,有效達到資源的共享,以及政府、公會、地政士三方互利互惠的優質服務目標。地政士開業有信心 民眾保障好安心 104年臺北市已有23名新開業地政士接受輔導,經地政局電話訪查,地政士們多表示在接受計畫輔導服務後,有利於執業的幫助,包括公會在輔導期間提供地政士應知悉及注意的法規規定、經整理可直接運用於執業的書、表、簿、冊及與地政相關的最新消息或演講座談等實用的資訊,另地政士對於執業實務上或相關法令有不清楚處也可向地政局或公會了解。 這些首次新開業地政士更表示,對於地政局及地政士公會合作提出的這項服務計畫面面俱到,除了地政士執業時應注意的法令及諮詢管道來解決執業時碰到的困難,更能給委辦民眾專業且安心的服務,是有感且具正面效益的政府服務。治理新型態 服務再升級 現代治理模式強調政府與民間的協力夥伴治理型態,透過兩者的優質合作關係可以達到公私部門間的資源流通,強調經濟與效率,而公私協力輔導地政士就是地政局現階段努力追求最佳公共服務的體現,未來也會本著追求卓越的精神,開創更多的跨域治理服務項目。
-
主題報導2015/11/13重劃4.0-南港三期跨區市地重劃以往的市地重劃工程大多將地上的建物樹木全部拆除或移除,徹底改變當地的人文與環境,被批評都市推土機。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辦理南港三期市地重劃開發案時,採用新的思考方式-重劃4.0版,添加多種新元素:跨越4個區塊整合為一個重劃區,取得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及車站中心二重大政策用地;在規劃設計方面規劃了樹木原地保護及歷史建物保存活化,加上設計LED、透水鋪面、Ubike自行車道等智慧生態設施。跨區公設基盤整備 南港三期市地重劃工程舉凡雨水及排水、自來水、電力、電信等民生管線等整體考量重劃區暨週邊地區的基本要求;另位於南港車站前的公園用地依受保護樹木位置規劃設施並設置了Ubike站,打造宜居的People綠生活圈。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臺北市政府為扶植流行音樂發展,配合創意文化產業,推動北部流行音樂中心計畫,未來結合國家二代展會中心、生技中心、軟體中心、車站中心,塑造南港地區成為臺北市東區新明珠。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平面示意圖)車站門戶公園 車站門戶公園內保留現地大量的喬木並依景觀需求及生長空間進行區內移植。以及配合既有喬木植株生長位置,配置公園內園路、綠地系統、複層植栽、休閒空間及景觀設施帶。 (東區門戶公園剖面圖)節能減碳LED路燈 未來南港三期市地重劃將採行LED路燈,以落實節能減碳之思維。LED路燈具有發光效率高、耗電量少、使用壽命長、安全可靠,光源出光率強,有利於環保等特性。 由上表可知,將傳統路燈替換為 LED 路燈已經能省電,若更積極的加入先進式夜間調光,依照不同的地區特性以及需求,將入夜後的照明進行更精緻化的彈性調整,將能夠更節省電力的支出。 (公園夜照願景圖)會呼吸的大地 透水鋪面 南港三期市地重劃在生態規劃設計上使用了透水鋪面。透水性鋪面就是水資源通過人工鋪築的多孔性鋪面滲入到路基底面,使水資源能還原儲存於地底下。目前透水性鋪面多利用在停車場、人行步道或車流量較小之道路鋪築上,故南港三期市地重劃公園用地內之人行道及自行車道鋪面均要求透水係數達國家標準0.01cm/s以上。 (透水鋪面示意圖) 樹木原地保護 南港瓶蓋工廠樹保計畫係針對受保護樹木之保護、移植與復育進行規劃,區內計有8棵受保護樹木均採原地保留,而非受保護樹木除與計畫道路、必要設施有衝突或景觀需求需移植部分外,高達90%以上(248顆)樹木亦為原地保留,達成人文與自然共存之目標。 (瓶蓋工廠內8棵受保護樹木) 施工期間依下圖作業程序保護原地保留樹木歷史建物保存活化 本府104年4月29日公告南港瓶蓋工廠文資保存範圍,並登錄8項地上物為歷史建物。為保護歷史建物,於拆除非歷史建物之周圍加設臨時支撐,以確保非歷史建物拆除過程中整體結構安全,並規劃妥適防塵措施,防止粉塵及物料向外飛散,致損害歷史建物。另外屬部分拆除之G棟建物也於104年10月26日提送東側立面復舊計畫予文化局審查,希望拆除與修護工程並進。 (歷史建築保留範圍) (防塵措施現狀) 透過重劃4.0版期使南港地區脫離過去黑鄉意象,改善生活環境品質,提供跨界多元交流與創意發想空間,並與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相互配合,將南港瓶蓋工廠打造成為與國際軌之「自造者工廠」,引進新創產業、文化產業與在地特色之結合,籌立跨域(多元產業)交流為主要元素之創業聚落,以帶動週邊相關產業發展。
-
主題報導2015/11/13生態智慧社區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原為農業區,區內土地大部分雖仍為農業使用,惟部分農地已廢耕、閒置,或作為私人苗圃、菜園,甚至作為汽車展示廠及保養廠、加油站、倉庫、工廠及私人住宅等使用。其周遭醫學研究資源豐富,且商業機能蓬勃興盛,具發展知識經濟及科技產業之條件,爰配合本市產業發展策略,以「區段徵收」方式開發,善用本地區位條件及實質環境,以建立科技產業發展核心及地區整體發展架構,創造一結合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完整之科技產業園區。道路–共管共構、植栽保水、逕流減量 道路下方施築標準共同管道,具擴充性,可因應未來智慧型交通的發展。車道兩側打造綠廊且於人行及自行車道鋪設高透水混凝土鋪面並採滲透式帶狀植栽槽,以達到暴雨逕流減量功能。填土整地–觀景堤防、水岸生活 回收本府新建工程剩餘土方再利用,填土整地改良園區軟弱地盤並提高園區高程,抬高後的園區與超級堤防平滑連接,不但大幅降低暴雨、洪水引發水患的隱憂,更提供大眾親水的樂趣,實現「水岸生活」的理想。(景觀堤防剖立圖)生態公園–自然排水、保水滯洪 新建公園以自然式排水設計及多樣逕流減量的策略,利用廣場、遊樂場及綠地設計成貯流滲水低地來排除及減少暴雨逕流,以加強基地保水及降低雨水排水設施負荷。此外公5公園將以舊雙溪為主要核心,發揮蓄洪及生態重要機能。保護樹木–區內移植、原地保留 區內受保護樹木以原地保留為原則,惟若配合工程施作或填土高程須進行移植,則以區內移植方式處理,移植方式配合全區景觀規劃採一次性移位定植,增加移植存活率。 (原地保留 受保護樹木現況)綠帶系統–生態綠廊、儲水綠帶 以多層次耐溼植物營造社區水綠廊道,淨化空氣並串接雙溪與磺溪間生態,以建構較完整生態環境並達到生態緩衝功能。另整合人行道及無遮簷退縮人行道設計,利用淺低窪綠地收集雨水與人行道逕流,使其滲入土壤及地下水中,增加雨水滯流,另為避免入滲不及造成溢流,以排水管連接至公園儲水綠地或道路雨水排水系統。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於辦理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區段徵收開發區,積極導入智慧、生態等構思,納入生態、保水滯洪設施,將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打造成生態智慧新社區。
-
主題報導2015/11/13打造智慧永續社區 — 文山區第一期市地重劃工程文山區第一期市地重劃區面積雖僅0.69公頃,但緊鄰景美溪畔,寧靜恬適,生態景觀豐富,都市計畫除道路外亦規劃為住宅區與公園用地。因此在工程思考上希望原有樹木保存公園用地內,並配合景美溪堤岸既有櫻花林木種植櫻花樹;為了維護生態永續,使用透水鋪面與透水性側溝,期望打造前瞻、愉悅、宜居、兼顧樹木保護及生態景觀之智慧永續社區。 本工程已於104年5月8日決標,104年6月8日開工,預定105年上半年完工。有別於一般都市零星建築利用,僅侷限於單一建築或基地,透過市地重劃以整體規劃及開發方式,開闢新的公園、巷道及住宅用地,可使土地有效利用,創造優質居住環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本重劃區的公共設施納入生態、保水滯洪設計,如新開闢道路旁採用滲透性的側溝;萬興櫻花生態景觀公園之人行道材質採用可透水混凝土磚,較傳統不透水設計,更可涵養水資源並減輕既有排水設施負擔;另公園內除全數保留原有樹木外,並結合周圍林相及居民意見,種植山櫻花及八重櫻等,開花期時可與景美溪堤岸上之山櫻花相互映照。 從景美溪堤防(萬壽橋至道南橋間)俯瞰文山一期重劃區 (文山一期公園設計剖面圖)滲透性側溝 在都市高密度開發地區,通常在下雨之後,地表的雨水往往經由水溝,排入溪流當中。為了使雨水可以滲流入土壤以改善土壤生態環境、調節環境氣候、減少淹水發生率,因此採用滲透性側溝。在設計水溝時,於水溝的溝底採用了孔隙較大的材料(如鵝卵石等),讓水能有孔隙可以滲流入土壤中。滲透式側溝係緩慢挹注水份至距離地表一定深度以下,所以並不會於地表產生如濕地或積水的現象。透水鋪面 此外還有一種工法稱為「透水性鋪面」,水資源通過人工所鋪築的多孔性鋪面時,能滲入到路基底面,使水資源能還原儲存於地底下。以本重劃區為例,區內之人行道要求透水係數達0.01cm/s以上,符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高性能透水綠建材規範及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149955,以達基地保水功能。 文山一期市地重劃工程因位於文山區政大生活圈,毗鄰景美溪,面對河濱公園,視野廣闊,自然生態資源充足,是寧靜舒適的居住環境,開發工程的推動自然要將這些元素整合,創造人與自然契合的宜居社區。
-
2015/11/10營造生態社區 北投奇岩新社區北投奇岩新社區開發前地勢低且排水不良,易受硫磺水浸蝕,不宜種植農作物,大部分農地已廢耕、閒置並堆置廢土、垃圾及廢棄車輛。然而四周皆已發展為住宅社區,西側及北側與磺港溪親水公園相鄰,東側與丹鳳山相鄰,環境清幽,又鄰近捷運淡水線奇岩站及唭哩岸站,各項生活服務機能完善。為了銜接此區與鄰近地區間的發展,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辦理「奇岩新社區區段徵收」工程,以有效利用土地、改善環境景觀、吸引居住人口,促進地區發展,並補充北投區公共設施之不足。生態社區規劃-公園綠地系統 奇岩新社區在生態社區的規劃構想下,共開闢4處公園、1處綠地(如圖一),皆位於社區四周,區內並劃設一處機關用地,其餘皆為第三種住宅區,本區又因有東西向主要道路三合街貫穿,使得基地劃分為南、北兩側,兩側皆有住宅區、公園及綠地,並各有1條復育之溪流流經,再配合區外原有之學校、圖書館、市場等,各項生活機能相當完善。 (圖一 奇岩新社區景觀示意圖) 公一公園:定位為「運動、賞蝶、濕地公園」,面積1.87公頃,區內計有12株受保護樹木,不僅對景觀的形塑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亦延續當地居民對老樹的記憶與情感。區內另有1座生態池,可於暴雨時容納部分地表逕流,具有減災防洪的功能。 (公一公園現況) 公二公園:定位為「賞鳥、景觀、生態公園」,面積1.25公頃,區內有1座生態池,同樣兼具景觀、休憩、減災及防洪的功能。中崙仔溝位於區內,為便於渠道兩岸步道的串連,設置木棧道鋼橋予以銜接。 (公二公園現況) 公三公園:定位為「果樹社區公園」,面積0.90公頃,區內規劃栽植芒果、枇杷、芭樂、柿子、柚子、梅樹、楊桃、酪梨及龍眼等大量果樹群,為其一大特色。此外,保留原有之埤塘為生態池,並引丹鳳山水系水源予以補注,造型古樸典雅的法鼓山雲來寺正好與水池相望,藍天白雲,波光粼粼,景色極佳。 (公三公園現況) 公四公園:定位為「特殊樹保育公園」,面積0.61公頃,中崙仔溝位於區內,將公園一分為二,故設置2座木棧道鋼橋,以銜接兩側之園區步道。 (公四公園現況) 綠一綠地:定位為「中崙仔溝復育綠地」,面積1.00公頃,與清江國小相鄰。因中崙仔溝係流經人口綢密之住宅區,會有住宅區微量污水排入,故規劃先行流入清江國小校園生態池,經初步淨化水質後,沿新設排水設施引導排入綠一綠地內。 (綠一綠地現況)自行車系統及透水鋪面設計 奇岩新社區指定留設寬度達四公尺以上無遮簷人行道之建築基地,於其指定退縮部分配合規劃自行車道,以形塑優質、舒適的腳踏車道系統串連周邊大眾運輸系統。 自行車道鋪面材質綜合考量其功能性(平順、防滑、安全)及相關單位意見後,以彩色透水瀝青混凝土鋪面鋪設。鋪面底層則以透水性混凝土取代傳統僅採碎石級配夯鋪之作法,改善透水鋪面平整度不足或年久受雨水浸潤產生沈陷不均之缺點;同時亦兼顧日後維護更新之簡便性。自行車道以彩色瀝青混凝土鋪面配置可與人行道(原則採小尺寸透水鋪面磚)磚面尺寸、顏色、排列方式等明顯區隔,同時配合在自行道入口端點地面劃設自行車道標誌,方便民眾辨識。 (自行車道鋪面構造剖面圖) (自行車道鋪面現況圖)
-
主題報導2015/10/12智慧服務地政雲公車,是陳小姐通勤倚賴的交通工具,過去因無法了解公車的到站時間,常發生在站牌苦苦等候的夢魘,隨著公車動態資訊系統的應用,透過智慧型手機查詢,陳小姐可精確的掌握公車到站的時間,以決定何時出門或是否先去便利商店買東西;這一切均因「雲端」(Cloud Computing)的發展而衍生。雲端是種分享的網路資訊服務的模式,透過衛星定位系統及無線通訊技術,發送公車動態位置資訊給雲端伺服器運算,再透過網際網路提供民眾乘車資訊,是一個具體雲端服務的案例。地政資訊上雲端 地政資料特徵為空間資料與屬性資料的結合,空間資料含點(如測量座標)、線(如地籍線)、面(如建物平面圖)等型態;屬性資料則從土地登記資料、建物登記資料、地價資料......等等。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自91年起,陸續將地政資料發展出19套地政資訊系統,其中有6套系統可提供線上服務,另亦篩選出10個主題的開放資料(Open Data)整併於單一入口網讓民眾利用,這些推展正為「臺北地政雲」預先佈局。「臺北地政雲」架構面 目前規劃中的「臺北地政雲」,就架構面而言,將以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為核心,「儲存」、「運算」、「分析」、「服務」空間資料及屬性資料,GIS具有優異的空間分析能力,特別適合地政資料的處理,如透過環域分析(Buffer Analysis)模組,可迅速獲取某一特定捷運站某一特定範圍內,某一區間的不動產實價登錄資料。「臺北地政雲」應用面 就應用面而言,係以混合雲方式服務「公務端」及「民眾端」: 公務端: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載具,共用雲端環境所提供所有資源,建構行動辦公室;另依各科室業務需要,建立不同模組進行資料擷取、統計分析及出圖展示;而主管階層,則透過決策分析功能,帶領組織進入即時預測性情報(Predictive Intelligence)。 民眾端: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載具,以圖形化介面,查詢、下載或介接使用Open Data,以提升民眾生活方便性,並得衍生出新興營運服務;另原有「臺北地政粉絲團」及「臺北地政電子報」將連接雲端資料庫,更新資料及回饋輿情,以提升社群服務的品質與效率。咱的地政雲? 雲端的建置超越了過去採購硬體的思維,必須納入參與者對於雲端能創造出什麼樣的附加價值及期望雲端的導入能創造出什麼樣的服務,預定於今年11月所舉辦的地政公民咖啡館,歡迎大家共同討論對於「臺北地政雲」的創新想法與服務功能。
-
2015/10/12智慧測繪行動網智慧測繪行動網 各項公共政策如:土地資源管理、城市規劃、水利整治、交通、農業、林業、防震減災等,藉由高精度空間資訊資料,結合網路、通訊,當能提升政策執行、推動及分析決策效率。建置智慧測繪對於本市邁入數位城市,實為重要之基礎建設。為何要建置衛星定位測量基準站? 測量為市政建設之依據,而控制測量(控制點)則為測量之基礎。惟本市控制點自民國64年起辦理地籍圖重測及其後續清理補建迄今,因資料沿革龐雜、成果精度不一,倘涉疑義釐清不易;另因各機關辦理應用測量時,依據精度規範及控制網系不同,造成測量成果不一致,延宕市政建設時程及影響土地權利人之權益。 為解決現行測量作業面臨之問題,促成本市單一控制網系,提升成果品質、行政效率、便民服務之目的,故規劃建置衛星定位測量基準站。智慧測繪網絡-衛星定位測量基準站發展應用 透過衛星定位基準站結合網路、通訊提供之空間資訊,除精進政府施政效能外,同時可配套有計畫推廣加值應用,能讓政府與產、學、研共同參與形成一個良好的合作與創意迴圈,資料共享及商業模式育成為建構智慧城市之策略骨幹,智慧科技應用導入公共服務系統為發展智慧城市的必要性應用策略,未來不論是地質敏感區監控的防災應用,公車或ubike管理的交通應用,巡邏車管理的保全應用,居家或失智老人照護管理的敬老應用,寵物或流浪動物監控的動保應用等,皆可據以訂定正確決策。 衛星定位測量基準站建置後將可節省測量作業時間,提升行政效率,提供高精度即時定位服務,亦可達成本市單一控制網系之目的,解決本市各測量成果不一致之問題,高精度定位資料更可供本市各機關、民間進行加值運用,增加資料應用深度與廣度,藉由智慧測繪邁向生活高便利、高品質、高效能之智慧城市。
-
主題報導2015/9/7房仲代銷管理PNF自內政部立法(88年2月3日)將房仲代銷業者列入管理以來,截至104年8月31日止在北市執業之房仲或代銷業者計有1,048家,民眾透過業者居間仲介買賣雙方完成不動產交易作為買賣雙方溝通的橋樑,同時握有買賣雙方各自交易條件之第一手資訊,房仲或代銷業者本身職業素養的好壞將影響買賣雙方權益以及市場交易秩序,為此,地政局為維護不動產交易秩序,創造安全之不動產交易環境,採取輔導與裁罰並行,期待北市房仲代銷業者朝專業服務邁進,為北市市民造就安全之交易環境。P(PAST)-積極查處違規 樹立專業形象 過去部分房仲代銷業者為求交易能迅速成功,採各種誇大行銷手段,卻造成消費者畢生積蓄的購屋美夢幻滅及一連串耗費心力的訴訟,為保障合法業者之產業環境及民眾權益,並維護交易公平與安全,協助房仲代銷業者樹立專業形象,透過業務稽查及宣導執業規範,輔導業者依照法令規定專業經營。 統計91年1月1日至104年7月31日止房仲代銷業者違規查處情形,一共查獲579件執業違規情形並加以裁罰;若再與六都比較,則統計96年至103年之執業違規之裁罰件數共計476件,居六都之冠(詳如附圖)。N(NOW)-跨域聯查增專業 廣告管理減誇大 隨著購屋交易成為投資標的時代來臨,加上不動產交易過程涉及層面包含地政、建管、法務、稅捐等單位職掌,對於房仲代銷業者之管理,地政局之工作重點也由積極查處違規樹立專業形象,逐步擴展至跨域整合行政資源聯合稽查業者執業情形,以及積極管理業者所發布之資訊,避免誤導民眾,減少交易風險。 跨域聯查 於102年結合法務局共同前往北市新建案進行定型化契約查核,一共查核36個建案,查核結果不符合規定者皆已加強輔導並完成改正。103年再擴大邀集法務局、建管處、國稅局組成預售屋聯合稽查小組,前往預售屋案場進行稽查,103年迄今一共查核64個建案,查核結果不符合規定者皆已加強輔導並完成改正,涉違規需加以處罰者,皆已裁罰。此外,為督促代銷業者注重預售屋銷售之執業規範,特別訂定「臺北市預售屋銷售規範」,以提升業者之專業知能。 廣告管理 遏止房仲代銷業者發布誇大不實廣告,透過加強查處網路及報章所刊登之誇大不實不動產廣告內容及訂定「臺北巿不動產經紀業發布不動產交易消費資訊管理規範」,雙管齊下,以積極輔導業者避免發布誇大不實資訊情形,104年成果詳如附圖。F(FUTURE)-違規資訊都公開 全民監督一起來 近年來不動產交易市場蓬勃發展,帶動大量從業人口投入房仲或代銷行業,加上不動產之從業人員流動率高,導致從業人員素質參差,業者彼此間常以檢舉作為競爭之手段,致使地政局需耗費大量人力查處房仲及代銷業者間之檢舉案件,為導正此歪風,地政局提出以下策進作為。 調整查核原則 在查核方面,透過主動檢查取代被動受理檢舉,同時為減少主動檢查所花費之行政資源,未來檢查房仲及代銷業者之原則將朝以不重複、按比例、要公開以及公會協查等四項原則進行。 公開違規資訊 在督促業者自律面,除已於網站主動公布業者違規情形以及消費糾紛原因情形外,未來將對受檢業者查獲違規事實後立即上網公布,並將併同公布被申訴消費爭議之品牌公司,以督促品牌總公司積極管理旗下加盟業者,以維護品牌公司形象。 地政局期待以上未來的作為,能共創產業、消費者及政府三贏局面。
-
主題報導2015/9/7房屋交易糾紛多 聯合稽查來把關許多消費者累積一生積蓄,就是希望為自己及家人買個好房子,而購買預售屋就是選擇之一,其實買預售屋就像買一個夢想,為避免夢想變成夢靨,臺北市政府地政局主動規劃聯合法務局、建管處及財政部臺北國稅局辦理預售屋稽查,為您的購屋權益把關。首創結合中央(國稅局)與地方力量稽查 預售屋常常用精美的廣告DM,介紹未來的榮景和舒適的生活圈,用優美的文字創造出未來的想像畫面,但是,不動產交易的金額龐大,對消費市場和民眾權益影響甚鉅,因此,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聯合法務局、建管處組成聯合稽查小組,展開預售屋聯合稽查,針對預售屋的契約、廣告、代銷業務、樣品屋等項目進行查核;基於紅單(即預售屋接待中心使用的「購屋預約單」)交易亦是交易糾紛來源之一,為了嚴查炒作預售屋買賣,首創結合財政部臺北國稅局把紅單交易列入查核項目,以健全房市交易、促進預售屋交易資訊透明化,並減少交易糾紛。聯合稽查小組查核情形契約看得霧煞煞,聯合稽查揭不法 消費者看到中意的預售屋,滿心歡喜要簽約時,面對密密麻麻契約條款,可能有看沒有懂,心中開始猶豫了,裡面會不會隱藏著陷阱呢?北市府去(103)年起開始主動出擊,對轄內銷售中預售屋建案進行聯合稽查,稽查的內容,不僅查核廣告有無誇大不實,也作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的重點查核,本(104)年1月1日之新規定「明確揭示停車空間計算方式及列明停車空間面積占共有部分總面積之比例」等也已納入稽查重點,103年及104年定型化契約查核結果詳如下表。 地政局對於違規業者,均依消費者保護法及臺北市消費者保護自治條例等規定要求限期改正,並已將聯合稽查結果不符合規定之業者名單上網公布。另外也製作「104年第一次預售屋聯合稽查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業者違規態樣」提供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台北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參考,輔導業者自我檢視使用的契約條款。 地政局除將持續查核嚴格執法外,為使聯合稽查行動各執行機關之分工明確、流程順暢,且具備法制化的標準作業流程,目前已著手研擬臺北巿預售屋聯合稽查執行要點,除明定查核項目、期程、準備作業及執行方式等,也規定業者違反相關法令時的處理方式,並即時公開違規情形,一方面讓執行更有法制化依據,另一方面也督促業者自律提升服務品質,達到預售屋聯合稽查真正的效果,也期望未來,市府進行聯合稽查時,業者合格率能逐步上升,直到完全符合規定。 地政局提醒消費者,除了政府的把關外,簽訂任何定型化契約前,請務必參考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發布之定型化契約範本暨其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相關規定,不要輕易被誤導或因衝動而購買,以避免消費糾紛,保障自身權益。
-
主題報導2015/8/26土地活化益全民地政局為與您分享如何善用土地支持市政及財政,自本期開始持續展開土地活化系列報導如下:系列一.公地清查助建設 土地是市政建設推動的基石,在臺北市土地寸土寸金且私有地取得不易的情況下,地政局如何協助臺北市政府相關單位尋找閒置或低度利用的公有地,同時又能夠不增加財政負擔?就讓地政局報哩栽!系列二.基金收益挹市政 看地政局如何扮演市府財政小金庫的角色,妥善運用平均地權基金推動新市區開發,並在不影響基金運作下,將基金盈餘解繳市庫及撥付市地重劃抵費地出售盈餘款基金,充沛市政建設財源。系列三.合理查估穩稅基 土增稅及地價稅為臺北市重要財政收入,兩者合計415億,占臺北市地方稅收61.7%,看地政局如何公平、合理調整公告土地現值及公告地價,全力穩固及挹注土地稅收。系列四.都更嚴審護公益 為使都市更新案別在審議中塞車,以及住戶和地主期望老宅變好宅的都市更新不再是夢想,看地政局如何用協審都更估價報告書來提升估價品質,加速作業進程,保障地主及公產之權益。系列五.土地活化益全民 為何土地活化如此重要?此舉的背後代表什麼?它如何增加市政建設的前瞻性?這系列就來談談地政局如何活化土地推動市政,讓人們生活在更美好的臺北市。 地政局期望透過這一系列的報導帶您認識您不知道的地政局,敬請期待並密切關注。
-
2015/8/7104325臺北地政通全國臺北地政新創舉,全國22縣市、109個地政事務所攜手跨域合作,提供雙向代收申請案件服務。為了解決民眾無法親自到管轄地政事務所的困擾,地政局主動出擊,邀集北基桃宜4縣市開會研商合作計畫,突破了機關轄區的限制,104年3月2日起共同提供跨縣市代收服務,並繼續主動與其他縣市聯繫合作方案,短短不到1個月的時間,於3月25日完成了地政服務通全國的創舉!省時省錢免奔波 創新簡政又便民 地政局推動跨縣市服務,將「臨櫃申請」案件的服務據點從1個點擴展到全國,不論不動產在北部、南部或花東,甚至離島,要辦理買賣過戶、抵押貸款、繼承、信託或鑑界等數十種登記、測量案件的民眾,不必千里迢迢到管轄的地政事務所送件,只要持身分證件到最近的地政事務所申請代收就可以了,申請案件需繳納的行政規費可以附郵政匯票或匯款,方便又安全。代收後1天內掛號郵遞到轄區地政事務所,並透過簡訊通知,讓民眾即時掌握案件辦理進度,辦畢後證件郵寄到家,民眾免奔波,省時省錢又便利。地政一家親 服務再升級 除了服務據點從「點」、「線」、「面」的擴展外,服務項目也跟著升級擴大。4月10日地政局再與北基桃宜4縣市共同新增實價登錄表單等7項代收服務項目,6月1日更擴展到全國22縣市,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服務通全國的項目已達8項(如圖1),不論是申請人工登記簿謄本、實價登錄表單送件等,都可以申請代收,由專辦窗口服務,辦畢郵寄到家,輕輕鬆鬆,不必來回奔波,服務再升級! 除了地政事務所的業務外,7月起地政局再與新北市等16縣市政府合作雙向代收申領土地徵收補償費案件。另外,地政局也在5月推出北臺5縣市的地政事務所與戶政事務所合作傳真查詢服務,民眾申請案件所附印鑑證明的登記日期查證,可以用傳真方式查詢,不必再用公文往返,大大的縮短案件辦理時間,每件查證時間約節省4天。圖1:跨縣市合作項目臺北地政好服務 簡政便民遍全國 從104年3月到7月底止,全國各縣市相互代收案件累計已將近2000件(如表1),從臺北市代收其他縣市案件數之比率將近9成來看,正反映了臺北地政服務通全國的現實。地政局推動的跨縣市服務,對住在臺北市的民眾或是在臺北市工作、洽公的民眾,提供了大大的便利,同時也帶動了各縣市便民服務的新氣象。表1:跨縣市代收案件統計表 地政局從91年開始,即逐步推動臺北市各地政事務所跨所服務,服務項目冠全國,成為地政跨域服務的領航員。地政局更秉持「以客為尊、民眾有感」的理念,於103年達成了跨縣市合作、服務通全國的目標。「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是地政局持續努力的動力,未來,地政局仍會繼續推動更多跨域服務項目,持續向地政服務通全國的目標邁進!
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 本站使用正體字 聯絡資訊 各科室電話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3樓(交通資訊) 傳真:(02)2720-2107 電話:02-27208889 (代表號)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 (免付費電話服務,公共電話,放心講及第二類電信除外) 轉7522(服務台) 或 地政局各單位服務電話
Copyright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 2022 - 臺北地政 (zh-TW) 網站到訪人次: 545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