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2023/10/20地政資安金鐘罩 通過資安雙認證北市府地政局於今(112)年積極推動ISO 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ISMS)持續改善與加強資通安全管理法應辦事項落實執行,於9月26日獲第三方驗證機構英國標準學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 BSI)臺灣分公司審查通過「TAF/ANAB」雙認證,確保透過有效的資安管理機制與流程,降低機關內之資訊威脅及風險。持續驗證 安全升級 隨著網路技術與通訊科技不斷地推陳出新,政府機關面臨資訊安全的挑戰,地政局掌管土地測量、登記、地價、地用、地權、不動產交易、徵收、區段徵收與市地重劃等相關業務,為市政建設之重要基礎,與市民財產權益息息相關。為確保各項業務推動之資訊安全,北市地政局前於97年導入ISMS通過ISMS國際驗證,後續每年皆持續通過第三方驗證機構複評與重審驗證,維持國際認證標章有效,並於今年增加國內TAF認證,順利通過BSI換證重審取得ISO/IEC 27001國內與國際資安雙認證。 TAF全國認證基金會(Taiwan Accreditation Foundation)與ANAB美國認證服務機構(ANSI 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ard),分別是我國和美國政府用於評估提供認證、測試、檢驗和校準服務能力的國家認證機構。北市府地政局今年經過無數次的會議討論,並從制度面、管理面、技術面、資安法遵面不斷進行精進與改善,搭配人員資安教育訓練,提升資安意識,建構完整的資訊安全管理體系,對資訊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事前預防、事中監控和事後應變的管控,已獲我國和美國政府認證機構的肯定,資安再升級。資訊安全 持續精進 取得ISO資訊安全雙認證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北市府地政局將依據ISO 27001標準ISMS的PDCA(Plan-Do-Check-Act)精神,持續進行ISMS PDCA循環精進,致力鞏固資訊安全,加強機關管理制度體系韌性不斷計畫、執行、檢查、改善,將資訊安全政策精神注入組織的DNA,保障市民財產及地政資訊之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
-
地政資訊,第六十九期,都市更新2023/8/31地政協力促都更 — 都更/地政資訊平台111年統計臺北市屋齡30年以上之建物高達70%,推動都市更新為當務之急,而民眾為進行都市更新可行性評估,需要查調現場土地及建物的所有權及使用情形、當地環境資訊、交通運輸情形、地形及地質資料等。評估者通常需申請土地及建物謄本、探勘現場以了解環境,不僅要路程奔波、耗錢耗時,後續還需要自行統計計算,才能初步判斷該地區都更推動是否可行。加速都更前期評估為協助民間評估所擇定區域推動都更之難易度,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與都市更新處(下稱都更處)共組「地政都更大聯盟」,合作建置本市「都更/地政資訊平台」,讓民眾只需用手機或電腦,在地圖上自行選定範圍,系統將自動判斷是否為都更劃定範圍、估算土地及建物所有權人數與面積之同意門檻,並提供簡易估算結果供參考,同時可在地圖平台上查閱四周公有土地分佈、環境資訊、交通情形、地形資料等圖資,協助縮短都更前期規劃評估時程,加速都更進程。一站式預約預審服務此外,為助攻都市更新計畫核定後之推動,地政局陸續推出並精進「建物測量預審」、「權利變換地價改算預審」及「地籍線與建築線預檢」等服務,透過盤點與都市更新相關之地政便捷措施,於「都更/地政資訊平台」入口頁面,可直接連結地政局預約服務專區,並串連都更處於官網設置快捷鍵,方便主要客群使用,讓一站式地政服務支援臺北都更加速精進。跨機關合作效益疊加地政局透過與都更處交流合作,擴大地籍資料加值運用,並統整預約及預審服務,節省推動都更之產權查調費用與行政作業時間、提早發現及解決都更實施遭遇問題,以務實的態度達到臺北市都更加速的目標。
-
2023/6/19電子產權憑證-確認產權 E指查驗自112年1月1日起,權利人向地政事務所辦理不動產登記後,除紙本權狀外,即同時取得電子產權憑證服務,藉由確保資料無法竄改的新技術,提供安全產權確認的新選擇!什麼是電子產權憑證?地政事務所於不動產登記完成後,所有權人或他項權利人即可至「電子產權憑證系統」(https://right.land.moi.gov.tw/)產製電子產權憑證驗證碼及QRcode,提供予第三人線上查驗以輔助確認產權。如何產製?所有權人或他項權利人,使用自然人憑證或工商憑證等登入內政部「電子產權憑證系統」,點選不動產標的後即可產製及下載電子產權憑證。另為確保電子產權憑證內容之即時性及佐證力,每次產製效期為3天(將顯示於QRcode下方),有查驗需求隨時可重新產製。如何查驗?只要提供具有QRcode的電子產權憑證圖檔或驗證碼給有查驗需求的承租人、銀行或地政士,查驗直接掃描QRcode或至「電子產權憑證系統」查驗專區輸入驗證碼,即可免費快速驗證電子產權憑證的有效性。電子產權憑證有什麼特色?1.安全性:運用區塊鏈技術,確保資料難遭竄改,民眾可藉由線上查驗功能輔助確認產權,紙本權狀免隨身攜帶,降低權狀遺失或遭掉包的風險。2.一致性:記載地籍資料內容與紙本權狀相同。3.即時性:線上產製及查驗功能不受地政事務所服務時間限制。線上查驗e指通 安全防偽更安心電子產權憑證結合最新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提供民眾一個安全、方便、快速的確認產權新管道,竭誠邀請您一起上線體驗!
-
2021/6/1土地徵收之公益性及必要性報告審查重點前言 國家因公益需要,興辦國防、交通、公用、水利、教育、學術及文化事業等得依法徵收私有土地。為評估辦理土地徵收之公益性及必要性,內政部前於100年1月18日台內地字第0990261119號函請機關就土地徵收之事業計畫屬特定興辦事業、開發面積達30公頃以上、新訂、擴大都市計畫等者或事業計畫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開發者,應於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區域計畫委員會審議前,就公益性及必要性先行向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報告。 復因土地徵收條例於101年1月4日修正發布增訂第3條之2,規範需用土地人於申請徵收前必須就徵收計畫個別情形評估其興辦事業之公益性及必要性。內政部配合修正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報告格式,供各興辦事業目的主管機關或區段徵收需用土地人作為執行之參考。>>內政部100年1月18日台內地字第0990261119號函<<>>徵收土地之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報告格式<<需先行報告報告公益性必要性之興辦事業有:1.一般徵收 特定興辦事業計畫 面積30公頃以上之開發許可案 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案以徵收方式辦理用地取得者2.區段徵收 新訂、擴大都市計畫,或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可建築土地,以區段徵收方式開發者 公益性及必要性審議重點 依現行土地徵收條例第3-2條關於徵收之公益性及必要性的規範,應依「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及生態因素」、「永續發展因素」、「其他」等評估興辦事業之公益性及必要性,並為綜合評估分析。 對於需地機關提出公益性及必要性報告,講座建議應著重在「正面積極態度」、「各項因素說明不要答非所問」、「適時提出量化數據」等重點,並以委員審議觀點輔以實際案例逐條逐項進行說明。舉例而言,在論述「徵收所影響人口之多寡、年齡結構」項目,從正面角度闡述整體開發提供居住空間及改善公共設施進行說明,會優於僅就現況描述計畫區無居住人口,不影響人口及年齡結構變更。 此外,針對「土地所有權人權益保障情形」並將審查安置計畫、中低收入戶弱勢照顧等拆遷戶的保障、土地所有權人及繼續耕作意願調查應予落實,並建議參酌國際兩公約關於居住權的規範進行更細緻的論述。公益性評估子項必要性評估項目 開發範圍之選定及面積規劃是否合理 用地範圍有無其他可替代地區 是否可改以其他方式取得 整理講座舉例相關評估說明正面論述結論 在課程的尾聲,講座並加碼提供在向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報告公益性及必要性,審議其他重點及常遇到的爭議,亦包括協議價購比例、各項程序說明會或公聽會陳情人意見及具體回應情形、土地所有權人陳述意見及具體回應情形,顯示審議重點不僅限於徵收之公益性及必要性,而係就徵收全案進行通盤性審視及對於徵收審議的嚴謹態度。
-
地政資訊,地政雲,智慧地所,第六十期2021/5/4北市地政資訊2021依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年「智慧政府規劃報告」,我國將從「電子化政府」(1996~2019年)邁向「智慧政府」(2020~2025年),其願景是提供便利、有效率、全年無休的公共服務。電子化政府@北市地政 電子化政府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提供業務電子化、程序網路化的政府服務。北市地政局以「臺北地政雲」及「臺北智慧地所」來實現電子化政府(圖1),前者是單一入口「查詢」平臺,結合屬性及空間資料提供地政資訊;後者是單一入口「申辦」平臺,讓臨櫃申辦案件轉為全程網路化。至2020年「臺北地政雲」每月有22.1萬民眾使用人次、20.2萬公務使用人次;「臺北智慧地所」(影片)開放所有登記、測量案件均可線上申辦,目前累積23,413件申辦量。 圖1 臺北地政雲 & 臺北智慧地所智慧政府@北市地政 智慧政府以資料為骨幹,應用物聯網與區塊鏈串聯政府服務與民眾需求,結合人工智慧雲端運算,優化決策品質。北市地政局十分重視「資料」的力量,「臺北地政雲」及「臺北智慧地所」均結合既有公務端系統,讓資料流能由內而外,再由外而內。此外,於2021年針對資料流分別進行兩項人工智慧試辦案:「AI客服」與「AI契約審查」(圖2),透過建構機器學習,自動產生成果,以減輕人力工作,提高行政效率。 圖2AI契約審查北市地政資訊2021 北市地政資訊融合「電子化政府」及「智慧政府」兩種發展方向,在兼具永續發展與資訊安全的原則下,為市民提供更便利、有效率、全年無休的地政服務。
-
#第五十三期,智慧生態社區,行動綱領,整體開發2020/2/15智慧生態行動綱領,引領整體開發2020臺北市地政局推動智慧生態社區,108年除了積極規劃實證場域,也同時盤點過去推動經驗中的課題,研擬對策,建立行動綱領作為未來執行參考。希望運用場域整合、聰明治理、落實參與、跨域推動及多元經費等5大策略,要如何進一步推廣並深化智慧生態社區,持續改造整體開發區環境,邁向宜居永續城市願景!以下就課題與對策及行動方案逐一介紹:課題1:智慧生態社區指標無因地制宜評分標準運作有限→對策1:智慧生態社區指標系統改善優化及分析利用 不同類型之整體開發區,建立個別指標計算及評分標準。 優化指標內容及計算方式。 分析利用指標以檢討各整體開發區優劣勢及核心價值。課題2:已辦竣整體開發區缺乏整體願景規劃及空間治理機制→對策2:擬定各整體開發區發展策略並發揮空間整合綜效將各整體開發區依不同發展類型與定位,檢視重劃區之再生潛力,提出各整體開發區發展及推動策略,加速相關建設與策略落實執行。課題3:既有智慧生態相關政策及推動平台待串聯整合→對策3-1:成立專案計畫審查小組,建立整體開發區智慧生態導入機制 由地政局組成之專案計畫審查小組,先期整合各專案計畫。 透過發展願景、指標分析、智慧生態模組等進行計畫介面協調。 適時以基金支應,扮演資源整合之角色。→對策3-2:與臺北智慧城市系統接軌,實證計畫優先於整體開發區推動試辦將整體開發區納入優先實證場域,並適時以基金支援建設,與智慧城市擴大落地接軌。課題4:從社區參與到實際落實之共識凝聚及協調整合→對策4:建立智慧生態社區總顧問制度,串聯府內各項資源及公民參與 對內扮演府內資源整合及橫向協調之角色。 對外串連社區規劃師、擴大公民參與,進行政策溝通及需求回饋之雙向互動。五大策略及行動方案更詳盡的內容、更精采的照片及圖說,都在「臺北整體開發智慧生態行動綱領」電子書中!歡迎大家線上閱覽!
-
#第五十二期,公私協力,宜居永續臺北,智慧生態社區2019/12/23智慧翻轉!108年智慧生態社區實證場域規劃有成臺北市地政局⾃104年來推動智慧⽣態社區,強調公⺠參與及跨域合作。對外舉辦了多場在地⼯作坊、設計競圖、研討會等活動,了解在地需求及各界意⾒;對內打破「分⼯不合作」的既定印象,協調不同部⾨間的任務分⼯、整合資源,在整體開發區內導入智慧運⽤及⽣態環境,希望藉此改善市⺠居住環境,落實「邁向宜居永續城市」的施政願景。 過去3年,我們邀請專業團隊⾛入社區參與在地⼯作坊,提出競圖規劃設計,並將獲獎作品帶回在地向居⺠說明,以討論及投票凝聚在地共識並提出施作優先順序。今年,我們將過去的在地需求意⾒及得獎競圖提案歸納、收斂,並聚焦在華江地區、信義計畫區⼆個已辦竣的整體開發區,進⼀步深度訪談在地⾥⻑、居⺠,並就具可⾏性的項⽬帶回市府進⼀步溝通。 透過40次以上對地⽅及各權責機關的深入訪談、3場現場會勘及3場跨機關協調會議,實現整宅電梯、⽔塔美化、WiFi及監視器裝設等在地⼼願!以下就今年度實證場域規劃項⽬簡單介紹:【華江地區】⾼齡友善│整宅電梯 華江整宅居住著許多⾼齡⻑者,雖然能透過整宅間串連的天橋四處活動,但礙於沒有電梯,上下樓極不⽅便。市府規劃於就業服務處萬華服務臺整宅建物旁公有地設置電梯,⽅便⾼齡⻑者通⾏。華江整宅電梯預定地現況與模擬圖歷史記憶│公園改善及水塔美化 華江七號公園⽔塔是華江整宅⼀帶顯眼的地標,但⽔塔上的彩繪已年久斑駁。透過重新彩繪將地⽅特⾊具象化,同時促進居⺠對於地⽅特⾊與歷史更多的討論交流。華江水塔現況與模擬圖資訊便利│Taipei Free WiFi服務熱點 坐落在華江整宅⼀隅的就業服務處萬華就業服務臺(和平⻄路三段251號3樓),已於今年夏天增設Taipei Free無線上網熱點,相信能造福不少洽公⺠眾!安心通學│國小周邊錄影監視器及通學步道改善 為提升華江國⼩學童通學路徑的暢通及安全,已將周邊⼈⾏道竄根的路樹移除,並修復破損的花台也已修補;也將加裝3⽀錄影監視器,減少治安死⾓。108年萬華華江地區實證場域規劃成果【信義計畫區】 信義計畫區是臺北市重要的商業、觀光重⼼,在都市設計規範下,透過空橋及⼾外騎樓通道串連區內主要區域,提供上班族及觀光客便利的通⾏環境,譽為全國整體開發區之⽰範案例。然⽽過去的規劃與設計上仍有加強之處,今年專案提出4項優化信義計畫區空間機能的方案:舒適行│風雨走廊 有了風雨走廊,洽公民眾和市府同仁再也不用擔⼼下雨天沒帶傘!生態行│透水鋪面及雨撲滿 汰換破損鋪⾯,下雨不怕積⽔滑倒,還能涵養地下水、調節地表溫溼度!安全行│松德路活動式測速照相值勤點位 從快速道路回到市區,車速容易過快,增設警察⼤哥測速照相值勤位置,⼤家安全有保障!108年信義計畫區實證場域規劃成果 地區的改變除了政府機關的計畫推動,也有賴於地方居民、里長熱心參與公共事務,一起讓社區變得更美好!感謝一路上支持協助我們的民眾及各單位長官同仁!我們也將今(108)年度的規劃成果,以輕鬆有趣的影片彙整呈現,點點下面的圖片連結,一起來欣賞吧!
-
第五十期,智慧生態社區2019/10/22智慧生態社區實證成果展 11/23~11/30與你相見華江五十智慧翻轉 在地心願 即將實現華江地區為全國第一個以區段徵收辦理的整體開發區,環形天橋串起4個里及數百戶的華江整宅,陪伴居民走過半個世紀。兩年前我們走入華江地區,聆聽需求,以智慧生態社區翻轉風貌。今年與各單位合作,即將實現整宅電梯、水塔美化、WiFi及監視器裝設等在地心願!邀請您出席分享豐碩成果。 華江圓環及環狀的華江整宅 活動資訊開幕記者會:108年11月23日(星期六)上午9:30實證成果展:108年11月23日(星期六)至108年11月30日(星期六) 每日13:00至18:00地點:臺北水窗口(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164號2樓)108年11月23日上午開幕記者會將由在地知名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老師帶領大家參觀華江整宅,為參與者介紹整宅的特色、歷史以及智慧生態社區的未來實踐,喜歡老房子、地方歷史文化的朋友們千萬不能錯過!名額有限,趕快來報名吧!(整宅巡禮報名:https://reurl.cc/qDvOzg )。現場也備有精美小禮物,期待與你相見!
-
第四十一期,智慧生態社區,指標建立2018/12/21指標建立─智慧生態社區來體檢「智慧生態社區」自104年推動至今,4年來已經累計導入22處參與式智慧生態社區,在一個個智慧生態社區誕生與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著,如何能夠對這些社區作出精準的「診斷」,使有限的資源作妥善有效的分配。今年,我們為智慧生態社區建立了一套專屬的「健康檢查」─智慧生態社區指標。社區也需要健康檢查? 近年來健康養生的風氣興起,人們透過健康檢查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同時找出潛在的威脅,及早預防治療。同樣地,政府施政也常透過各式的資料調查、指標計算,了解各面向發展程度,作為施政的參考。而智慧生態社區指標系統,就是針對臺北市57個整體開發區(市地重劃+區段徵收),量身訂做一套專屬的「健康檢查項目表」,用以評估各整體開發區地區改善的成效,並將各社區依其優勢進行分類,找出社區特色及可持續推動的永續性發展趨勢,為政府決策提供導引。七大面向指標 智慧生態社區總體檢 如何建立起這套專屬的「健康檢查項目表」?首先,我們根據智慧生態社區的推動架構,並考量社區發展應綜合評估的項目,訂出指標的七大面向,分別是整體發展、環境生態、安全防災、健康生活、交通旅遊、綠能產業及人文藝術。其次我們爬梳了許多資料,參考國內外智慧城市、生態社區、綠建築等相關範疇的指標系統,將這些指標中適合作為臺北市智慧生態社區評估的項目,初步彙整並就七大面向分類。接著透過問卷及會議,邀請各個面向的專家學者及市府相關單位提供建議。 SHAPE \* MERGEFORMAT 圖1 邀請各相關局處召開指標研商會議 透過專家們回饋的建議,提升指標體系的完整性、豐富性與正確性,並藉由指標權責單位的檢視,確認指標計算方式及資料來源可操作;經綜合考量指標衡量的尺度是否於「整體開發區」可操作計算、是否屬於抵費地基金及平均地權基金可運用支應的範圍等,篩選出七大面向共20項指標。 最後進行指標驗證試算,確認各項指標的可計算、可執行性,根據試算結果調整修正,並確立指標系統。透過各項指標,完整評估各個社區在七大面向發展上的優劣勢及特色,產出智慧生態社區獨特的「體檢報告」。建立指標 施政有效! 產出的「體檢報告」,後續要如何運用呢?我們將根據七大面向指標評估結果,找出各整體開發區之優劣勢及特色,作為市政資源投入的參考依據,例如:針對評估後綠地空間較少的區域,優先加強地區的綠美化措施;基地保水面積密度偏低的區域,優先評估增設透水鋪面材質之人行及自行車道等相關保水設施;缺乏社區照護的區域,優先評估加強托嬰托幼或高齡銀髮族的照護;公共自行車系統較缺乏的區域,優先評估增設站點的可行性,予以加強;再生能源設置容量偏低的社區,優先評估設置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設備。此外,智慧生態社區理念已納入重劃抵費地基金的審議原則,作為提案機關申請補助時應填列事項,未來智慧生態社區指標評估結果也可作為委員會審議時之參考。 透過智慧生態社區指標的建立,讓我們更了解各個社區不同的「體質」,進而開出各項「養生進補」的帖方,使政府施政更有效有感、社區發展更完善永續!
-
公共空間改造,換新裝,第四十期,熱門話題,地政維新4.02018/11/15地政局換新裝囉!參與臺北市政府地政局廊道空間改造計劃, 是一項難能可貴的經驗。在建築物既有框架下,如何規畫出美觀性、便利性、機能性兼具的空間設計;考量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如何在各方觀點中謀求最大的交集。面對種種挑戰,歷經無數次溝通與討論,最終呈現出令人滿意的成果。可以說,這項改造計劃本身即體現了「地政維新」勇於變革、勇於創新的精神。24周特別改造企劃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於今年三月著手進行公共廊道空間改造計劃,六個月來在內外通力合作下,於今年九月順利完工,以煥然一新的面貌繼續為民服務。 本次廊道空間改造計劃的初衷,在於透過新的空間意象與視覺設計展現組織理念與精神文化,營造出更好的空間氛圍;對內以組織形象建立與策略目標的提示來增強各科室同仁的組織凝聚力與團隊合作能量,對外則透過各式動靜態介紹與宣導,加深洽公民眾及來訪賓客對地政局的整體印象。圖1.市府大樓3樓中央區銜牌牆(改造前/改造後)既有框架內達成實用性及美觀性 空間規劃的目標是在建築物既有框架下,尋求符合預算成本,同時兼顧實用性與美觀性的改造計劃,朝機能完整的方向發展,以更便利、富彈性的空間配置提高組織生產力。具體改造項目包括梯間、L 型廊道(歷史走廊)、十字廊道、一字廊道、民眾記者接待室,此外也進行指標規劃。圖2.市府大樓3樓中央區梯間(改造前/改造後)圖3.市府大樓3樓北區L型走廊(改造前/改造後)圖4.市府大樓3樓中央區十字走廊電視牆(改造前/改造後)從使用者需求規劃設計 站在設計的角度,要達成上述所有目標,著實是一大挑戰。面對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首先要自我調整的就是放下以圖像思考為出發點的習慣,以使用者需求為依歸,在多元觀點中謀求最大的交集。 例如在空間改造工程上,須顧及改造空間設計的完整性、與未改造空間的連結性、以及新工程與舊結構之間的相容性與安全性,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地政局先協助設計團隊掌握改造的重點方向,並透過多次及大量討論與分析,逐步勾勒出符合其需求的規劃,再由設計師將其轉化為可以具體推動實現的圖說與方案。視覺設計方面,也是經過意見蒐集與分析,結合識別系統,將抽象概念轉換為具體符號,才得以透過設計將其完整呈現。過程中不少看似難以達成的任務,在大家一次次就同仁的想法、各方的建議、及設計師的觀點,反覆溝通、討論、磨合下,努力尋求共識,最終都有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圖5.平面導覽圖及指標示圖圖6.地面導覽指標示圖圖7.民眾記者接待室(改造前/改造後)地政維新!任務完成! 有幸參與本次空間改造計劃,是一項難能可貴的經驗,相信對地政局而言,也是一項不同的嘗試與體驗;在發想過程中激發出的種種創新想法與可能性,可說是「地政維新」求新求變精神的具體展現。期望本次的改造,對於臺北市政府地政局在其「開放、參與、創新、效能」四大核心價值的呈現與其組織理念的宣揚上有所裨益,達成「為市民服務,替城市創新」的願景目標。
-
2018/11/15紐約大國民珍雅各紀錄片放映及座談「你不可能了解一個城市,當一個城市被完全了解,它將會死亡」-珍雅各(Jane Jacobs)1960年代身為記者的珍雅各(Jane Jacobs)用直白的文字把對城市的觀察寫成《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一書,提出將城市當作一個有機體,在做城市規劃時要將當地自然生成且累積的文化考慮進來,不能只從城市的外觀來進行規劃。這樣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規劃一座城市的論點,替未來的城市畫出了理想的藍圖,影響都市規劃領域深遠。《紐約大國民:珍雅各 Citizen Jane: Battle for the City》預告片本次放映座談會,由臺北市政府副秘書長兼代地政局長李得全、臺灣大學城鄉所副教授康旻杰、臺北大學都研所副教授林文一與現場觀眾朋友分享「紐約大國民 珍雅各」(Citizen Jane: Battle for the City)觀影心得及對於城市治理的看法,以下為本次座談內容實錄:李得全:各位市民朋友及市府同仁,歡迎各位在這樣風和日麗的秋天來到市府大廳觀看今天的紀錄片!今天找到2位專家學者來分享,也許可以給臺北市民、臺北市政府,提供在專業界參與都市改造的一些長年經驗,也跟大家分享,從這部紀錄片可以給我們什麼樣子的提醒、借鏡或是啟發。臺北市政府市長常常在講「全民參與、資訊公開」,而我們有公民參與委員會,也有參與式預算,以及所有公共工程其實裡面都有民眾參與的機制;我們過去推動相關公共建設和公共工程,這(影片)裡面有些場景在臺北也不陌生。歷史從過去比較專制的政府體制到現在民主多元、開放、包容的社會,看紀錄片也讓我們回想過去走過的一段時光。我們有些部分跟他們一樣,也有些事情好像也正在發生,不論是從公部門、民眾或是從整個社會來講,大家都看到一些事情可以重新再思考。紐約不是一個單獨的個案,臺北也好、全臺灣、全世界,其實都有類似這樣子的狀況,其實是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也不多說,先請林文一老師先與大家分享他的看法。林文一:今天來這個場合有一點百感交集。雖然我目前在學界服務,最近卻感受到很強烈的無力感,「這個社會其實我們不缺想做好事的人」我一個前輩這樣告訴我,但是我們好像都沒有辦法把事情做好,這有點奇怪。今天看了這個紀錄片,我覺得我們應該更努力一點,應該把願意為這個城市努力的精神全部再找回來。有幾件事情想跟大家分享,或許說的不一定對,說錯之處也請大家多見諒。剛剛講到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我覺得是一個批判和反思的精神,比如說:不只是對新發展典範的質疑,對於都市計畫專業或範疇,甚至對地政範疇的質疑。我們過去過於相信什麼樣的專業只能做什麼事情,我們過度相信技術官僚、依法行政。有些時候我們面臨的問題,是超越各個部門,而不是各自躲在房間裡面依法行政可以解決的。大家必須互相合作,在合作的過程,其實也必須要對自己已經擁有的知識和信仰進行檢討。甚至我們有時候太習慣於只是跟朋友往來,我們也應該正對我們身邊的同溫層,拿出反思的精神,去思考某些作為對我們城市真的是好嗎?圖:左起臺北市政府副秘書長兼代地政局長李得全、臺北大學都研所副教授林文一第二個我想分享的是,因為自己是教徒,常常都知道「為所有最小兄弟做的,就是為耶穌基督做的」,我常常在想,在城市裡面什麼是最小兄弟呢?這個城市曾經是很偉大的城市,我的父親已經失智了,他五十年前來到這,一毛錢都沒有,非常的窮,可是他在這個城市立足了。可是這個城市現在還有沒有辦法讓這樣很窮的孩子在這個城市立足呢?有些時候我們應該想想,做為一個偉大的城市,我們怎麼讓那些脫隊的人、缺席的人,像是住在地下室沒有辦法上來的老人、或者是租陽臺角落在那裡求生存的年輕人,那些根本就沒有辦法來台北找機會的鄉下孩子。我們能不能給他們有一些機會和可能性?我想一個偉大的城市、一個偉大的市民,應該更有包容性。我去跟香港人交流的時候,他們常常羨慕臺灣。因為當香港想要往外擴充時,他們面臨到中國大陸就圍繞在旁邊,他們想要保持自己的自主性,事實上又很難獨力擴充。臺北作為一個龍頭城市,其實我們更應該要有那種為我們小兄弟思考的氣魄和態度。我的父親五十年前才來到這個城市,他是雲林人,可是他在這個城市紮根後,他是台北人,他為這個城市建立很多的貢獻。我們應該去想想看,這些缺席的人、脫隊的人、這些最小的小兄弟在哪裡?有些時候我在想,我們做這麼多事情是不是在滿足中產階級的文青情懷或是某一類鄉愁,我都在想會不會有點不實用。很多時候反而是那種很真實的生活問題,是很真實的活不下去的問題,就像珍雅各(Jane Jacobs)那個影片中他提的。最後一個我所要提的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化,現在我們的國家在討論很多事情常常過度意識形態化。有些時候我跟年輕的朋友聊天的時候,他們都先告訴我說「反正不管怎麼樣先把政治動員搞起來再說,不管對不對反正我就是衝了再說。」可是我覺得我們其實已經過了那個年代了。我成長的年代就是臺灣在衝撞的年代,可是現在必須要重新建立起我們對於這個城市、這個社會彼此的信任,彼此的理性。比如說:我覺得像珍雅各(Jane Jacobs)講的,他不只是做那些政治運動,如果你好好的去讀他的書,你會發現裡面有很深刻,作為一個記者,深入對故事的觀察、對都市問題那種對都市的診斷。我覺得我們有些時候在出來衝的同時,也應該想想看我們到底怎麼診斷這個都市。而不是說,我們今天看這個紀錄片,我們就是來相信裡面講的所有事情,因為時空環境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珍雅各(Jane Jacobs)的論點其實最近在西方,在2000年以後被重新地包裝,有一些包裝非常的危險,例如包裝成國家應該要撤退、公共住宅不是一件好的事情、要廢止公共住宅、我們要讓開發商來建造多元的環境。可是其實這種人造的多元性非常的虛假,珍雅各(Jane Jacobs)所講的其實不是這種人造的多元性,像是我們刻意建造出來的創意街區,其實有些時候非常的虛假。另外有些時候珍雅各(Jane Jacobs)的論述也被包裝成那種中產階級鄉愁的社區主義,像只顧好我們家這一塊neighborhood(社區)就好,或者是我們家社區有一塊公有地,我趕快想想它可不可以變成附近的公園。可是有些時候國有地作為全民財產,是不是只有這塊社區的人才能決定呢?還是應該想一想這個城市它最偉大的地方在哪裡?有些時候這是它的包容性、有些時候這是它可以讓所有人在這裡找到機會。很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先建立具多元性、具論證性、分析性的了解,不再彼此的仇恨、不再彼此的對抗。我們能不能夠開始去建立彼此的了解,從彼此了解後了解彼此的不同,然後最後能夠逐漸的諒解、逐漸的包容,我想這是一個偉大城市很重要的元素。李得全:多元民主社會,彼此的理解、包容和溝通,這些都是一直要做的。接下來就請康旻杰老師來為我們指教。康旻杰:我覺得今天在市府大廳播放這部片是一次奇特的經驗,剛剛也跟副秘書長提到他的心臟應該滿大顆的,如果各位真的有從頭看到尾了解這部電影要講的內容,事實上沒有一個開放、包容的胸懷,應該是不太敢在市府大廳觀看珍雅各這部影片,先肯定副秘在這樣有趣的環境跟大家分享這部電影的核心概念和價值。老實說,竟然都在這裡放了,我還滿希望有機會能邀請府內高層長官再把這部片看一次,也許會有些不同的態度,或許面對市民的時候,面對不同的聲音,會有更多的聆聽。圖:臺灣大學城鄉所副教授康旻杰講到聆聽,我一直在想,剛剛這部片子最後有一場公聽會,這場公聽會改變了紐約,這是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過程。剛剛林老師講到說挫敗感,這也是我最近非常感同身受的一個心情。我們整個國家制度所創造的委員會、公聽會,還能不能發揮受市民倚賴的作用。也就是當我們聽到不同聲音時,到底要怎麼聆聽、面對甚至是溝通?可是現在比較糟糕的是,很多決定都已經做了,就像影片一開始羅伯莫西斯(Robert Moses)已經預設這條高速公路非開不可,他用無可匹敵的政治勢力,創造一個近乎獨裁的做法。公聽會其實在去年內政部已經確定有這樣的辦法,可是現在看公聽會的實踐,到底能不能像剛剛這樣,對於一個政策而且是很多人後來認定是錯誤的政策,具有反省甚至是改變的效果?我覺得這是非常需要市民力量,而且一定要透過市民力量才有辦法改變這個事實。珍雅各(Jane Jacobs)一個被稱為家庭主婦作家,幾乎被鄙夷地稱作一個家庭主婦;這樣的一位女性,在這部電影裡面,我覺得她創造了一個非常巨大的貢獻是:只要一個市民願意發聲,願意為這個鄰里做一些他認為應該要做的事情,其實是有辦法匯聚成後來不可逆的巨大力量。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看完時會覺得有點興奮,好像我也可以成為珍雅各,我非常鼓勵大家抱著這樣的正向心情,但是我其實不想要汙民化、妖魔化片中的羅伯莫西斯(Robert Moses),這個人在這部片當中,是被相當程度的妖魔化。可是如果我們有機會去看這個人的歷史,是非常有趣的。戰前他是一位天使,為什麼是天使?事實上,美國非常大量的公園運動,是羅伯莫西斯(Robert Moses)在後面主導的,在他任內為了城市的基礎設施,跟我們所理解的公共開放空間推動,在美國歷史上他如果不是第一也沒有人敢稱作第一了,因為他背後有巨大的政治實力去推動公共空間的改變。但因為他後來太相信汽車,太相信道路要為汽車服務,所以基礎設施變成凌駕於都市之上的重要都市投資。這在所謂的國家經濟或都市經濟,面臨危機時這種內需式的投資也是常見的,可是這部分造成相當程度的失控,跟他的角色有點關係。我剛剛也在問局長,如果以臺灣自己的政府體制來看,他(Robert Moses)應該是誰?這是件奇怪的問題,他在英文裡面叫做Construction Coordinator建設協調者,我們想一想也奇怪,為什麼他有這麼大的政治實力可以推動這些不可思議的、巨大的公共建設。作為一個建設協調者,老實說如果沒有後面像更多的財團代表著所謂選票,賦予他政治實力的話,他其實是不可能改變紐約的局面。我覺得我們要想想,珍雅各(Jane Jacobs)作為居住在格林威治村,這樣子的一個下曼哈頓,具有所謂的經濟資本外,還具有政治資本的女作家,跟其他沒有辦法發聲更多的市民是不太一樣的。你如果看到整個紐約的發展歷史,其實有非常多重要的高速公路等建設是發生在羅伯莫西斯(Robert Moses)執政時期,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這些高速公路跟基礎設施,是沒有辦法讓當今的紐約運作。所以剛剛文一老師的提醒,這部片其實不是在反對基礎設施投資或者是公共住宅,這是非常容易引起誤解的。因為公共住宅在美國歷史裡面,它必須要同時跟現在講的都市計畫分區管制(Zoning)放一起思考,Zoning分區管制,是把道路作為街廓的切割、道路是為汽車走的,一旦切割後,每一街廓內事實上都不太會產生街道生活。這個街道生活是一個非上帝視角,也就是要從街道視角去體驗真正的都市生活,我不太喜歡把這部片子裡面Urbanism翻成叫「都市主義」,他講的其實就是「都市生活」,都市生活這件事它最容易發生的地方就是街道本身。但是羅伯莫西斯(Robert Moses)用非常大量的基礎設施在謀殺街道,如果你真要去講他做了什麼錯事,這是他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的,一直希望用這樣的大量基礎設施或是汽車道路,到最後他真正謀殺的是所謂人本的這些街道,這個街道內有小的商店,有真正在街道發生的每日生活,這個部分是珍貴的。可是我們現在的規劃者,往往代表的是上帝視角,也就是說他坐在辦公桌畫的那個平面圖,是只有從上帝的位置才能看得到。我們一般人誰會看到這樣子的平面配置,只有拉到一個高度後,俯瞰,才會看到的場面,可是一旦你拉到那樣的高度後,你就看不到街道本身的內容,所以這是我覺得在規劃過程當中非常需要學習的。不論到現在考研究所,到一般市民,這本珍雅各(Jane Jacobs)寫的關於都市生活的書,都是一個經典,它不是只要給學院的人看的書,它是一般人都看得懂。但是這樣所謂的普通常識,卻讓很多規劃者忘記,我們一直在用專業知識凌駕於普通生活知識,到最後我們得到的就是現在一般會看到的現代都市。特別是,這部片最後鏡頭拉到中國大陸的城市,很多人都知道,未來中國大陸會出現更多所謂新鬼城,根本就還沒有住進去,就經變成鬼城的巨大空間,這些住宅單元幾乎可以讓全世界人口都住進來,非常非常驚人的一個營造量,但是真正有人住嗎?住在裡面會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想像?這在很多很多的都市裡面,會是下一個階段要面對到的課題。我想我不希望佔用到太多的時間,好像在講些課程上的內容,最後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夠關心最近選舉的語言,聽聽每位候選人都在講什麼話,不要被很多的政治術語給蒙蔽了,這些蒙蔽甚至會讓你忘記了作為都市生活個體已具備的生活普通常識,這個部分只要你珍惜你的街道,珍惜你的鄰里,這是最珍貴的一個特質。回過頭來說,雖然要避免這種大量的政治語言操作,可是也不能忘記我們一直活在都市政治當中,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具有改變這個政治的可能性,就像珍雅各(Jane Jacobs)在這部片中所做的事情一樣。我們要把這種普通知識、在地知識跟專業知識不斷地進行溝通,才有辦法在整個大結構上進行更大規模的改變。可是如果一直困於政治術語,其實不會有任何改變的可能性。最近我們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開始進入幾乎全臺灣的每個校園,我們很希望這部片子能夠讓這些專業的建築、規劃學院學生能夠看到。但是我最近還有另外一個企圖就是,把這部電影帶到一般高中,其實現在的空間教育應該要再往下紮根,如果有些高中學生社團願意去播放這部影片,我覺得Ours可以扮演一個橋梁,來跟片商討論如何讓這部片更普及化、後面當然還有很多重要的空間教育,如果我們不從底下扎根,那麼日後其實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都市議題是沒有辦法有任何一個主張跟價值的。李得全:非常謝謝各位抽空來市府中庭看這部紀錄片,就像兩位教授所分享的,它不見得都是如你所想像的、或是你的判斷就是它原來的意思。每個城市在不同的時代都有它的問題,可能也需要我們自己一起想出來的一個好方法,所謂我們自己指的就是社會整體,大家來共同來思考,很多事情不會只有一個答案,我們永遠有機會可以想到或是做到更好的方案。其實這部片子以及兩位老師的分享也提醒了我們市政府本身能用更開闊的心態、更長遠的思考、更多的參與,來跟市民及社會各行各業多做溝通。任何一個人大概很難,也不應該來做決定這個城市未來的命運,因為我們是一個多元、民主、共榮的社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我們要尊重彼此,所以不論從計劃來看或是從別人的經驗來看,我們就這個部分其實還可以更努力,來有更多的可能。讓不一樣不彼此衝突,甚至可以彼此欣賞、彼此共享市政府這4年來,基本上目標就是成為一個宜居永續的城市,凡事都需要目標,那我們就是集合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大家就是往一個目標穩健地往前走。再次謝謝各位的參與及兩位老師的分享,謝謝。【延伸閱讀】>臺北市政府地政局https://land.gov.taipei/>智慧地政創新服務https://topic.land.gov.taipei/SmartLand/index.html>健全房市居住正義https://topic.land.gov.taipei/irem/>智慧生態示範社區https://topic.land.gov.taipei/sec/>OURs–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https://ours.org.tw/
-
2018/11/15「發現臺北地政維新」攝影競賽得獎作品導覽攝影師所發現的「臺北地政維新」11月11日這天,除了有最熱門的「光棍節」、「瞎拼日」等話題外,其實也是臺灣為了紀念土地改革精神所訂立的「地政節」。臺北市地政局自2014年起,以智慧地政創新服務、健全房市居住正義、智慧生態示範社區為主題,積極推動「臺北地政維新」,今年在10月1日至20日配合地政節及臺北地政週系列活動所舉辦的攝影競圖比賽,便是希望從市民、攝影師角度,透過鏡頭記錄、創意設計,解讀臺北地政維新各項施政成果。圖片說明:智慧生態社區(美好臺北城) / 銀獎 / 張秀凰臺北 宜居、永續其實很近 現今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與城市競爭等種種挑戰,為了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的矛盾,發展出友善對待土地的環境,臺北市政府以「成為宜居永續城市」願景,而北市地政局推動的「智慧生態社區」則以營造優質環境為目標。透過跨域治理導入智慧運用與生態環境,營造創新、節能、低碳、環保、永續、高齡友善的「智慧生態社區」,4年累計導入參與式智慧生態示範社區共計22處,包括本次攝影比賽銀獎作品「智慧生態社區(美好臺北城)」攝影地點(內湖五期重劃 潭美國小及週邊地區)、銅獎作品「公園綠洲」攝影地點(內湖六期重劃 內湖科技園區)等等。欲瞭解其他智慧生態示範社區詳細內容及地點請點此查詢。圖片說明:公園綠洲 / 銅獎 / 利勝章臺北 從居住到生活的地方首都-臺北,是很多人生活、求學、工作及追求夢想的地方,但臺北市的高房價、高房租卻是現今許多外地遊子所面臨的困境與課題。居住是基本人權,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健全房市」行動,就是為了紓解臺北人的居住壓力、打造宜居城市,而過去4年,每年透過居住正義論壇,逐年精進臺北市「健全房市政策與行動」,並上網供各界檢視指教。北市地政局觀察近年房市發展變化,提出「資訊透明」、「交易安全」、「價稅合理」等政策面向,盤點並提出執行原則,冀希達到提升不動產透明度指數與公平稅賦,引領不動產市場健全發展的目標。佳作作品「健全房市居住正義(樂活臺北城)」從繁華的信義計畫區俯瞰整個臺北盆地,當中承載許多臺灣重要經濟力量與人們努力追求的夢想,不論是樂活臺北城還是宜居城市,都是你我共同攜手努力打造的目標。可參考其它健全房市居住正義詳細內容。圖片說明:健全房市居住正義(樂活臺北城) / 佳作 / 張秀凰更多精彩獲獎作品,歡迎至臺北市政府地政局網站查詢。
-
智慧生態社區,工作坊,木柵三期重劃區,第三十四期2018/5/21城市就是教室 智慧生態面面觀-智慧生態社區研習班精華臺北智慧生態社區,是前瞻理念、務實踐行,亦是不間斷學習成長。在推動過程中,地政局對外舉辦了多場在地工作坊、設計競圖、研討會等活動,重視公民參與、尋求在地意見;對內為增進跨機關合作共識與成效,也於105至107年舉辦以智慧生態社區五大構面及智慧城市為主題的智慧生態社區系列研習班。開展智慧生態社區五大構面 「智慧生態社區是甚麼?」本次研習班由地政局李得全局長介紹智慧生態社區作為開端,說明在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城市競爭與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與挑戰,以及回應公民意識高漲卻參與不足的現實,推動智慧生態社區治理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因此臺北市結合智慧城市、田園城市及社區營造,在臺北市的區段徵收與市地重劃等整體開發地區推動「智慧生態社區示範計畫」,以交通旅遊、環境生態、綠能產業、安全防災及健康生活五大構面為推動架構,進行由上而下的願景策略規劃以及從社區開始,透過在地工作坊、設計競圖等由下而上的參與機制,結合產、官、學、研、民、媒等各界資源,凝聚提出符合當地需求與提升生活品質的設計方案。(圖1)圖1107年智慧生態社區研習班課程講座 透過李維斌局長幽默風趣的說明,市府各局處同仁更了解如何將智慧應用導入本身的業務範疇,更看見了臺北成為智慧城市的未來希望! 智慧交通亦是智慧城市計畫中重要的一環,交通局陳學台局長為我們介紹了臺北市智慧交通的推動現況與未來政策,目前已推動了智慧交控、智慧公車、智慧停車及資料開放與應用、智慧共享運輸及智慧車站等,相信能為臺北市民提供更智慧又環保的交通服務! 環境生態構面上,近年來民眾最關注的議題之一就是「PM2.5」,環保局顏伶珍簡任技正即以此為題,帶領大家進一步認識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空氣品質,了解空氣汙染的來源、監測方式以及如何從自身做起減少污染源,並做到自我防護,為臺北的空氣品質及環境生態盡一份心力。 產業局高振源主任秘書則從智慧電網、公宅智慧社區、田園城市及公有房地設置太陽能光電設備等政策措施,介紹綠能產業構面在智慧生態社區推動架構下的實際成果。 在安全防災構面上,因應近年來愈發劇烈的極端天氣型態,如何與水共存,成為永續與韌性兼具的城市,是重要的發展目標。工務局彭振聲局長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工務局「永續臺北 海綿城市」的推動內容,包含韌性水調適、永續水利用、友善水環境3大願景及各項目標與推動策略,以打造舒適、安全、永續、親水、生態的海綿臺北城。 而因應各項健康議題,衛生局近年來致力於推動健康城市計畫,本次研習班由健康管理科林夢蕙科長,介紹衛生局如何以智慧應用推動健康城市,包含智慧長照、智慧醫療、智慧照護及行動健康等內容,提供市民更便利、可及的智能健康照護,使臺北市民都能擁有健康生活!走讀景美溪畔,發現生活新提案 本研習班最後一堂課特別安排走出戶外,來到臺北市智慧生態社區優先推動地區之一的木柵三期重劃區(力行國小周邊),由大文山淡蘭古道聯盟召集人林淑英老師、第一屆設計競圖首獎團隊學邑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鄒欣樺總監偕同樟腳里高林玉嬌里長及樟新里歐陽禾英里長,帶領學員們走讀當地,觸發學員們對環境提出議題及創意改善方案(圖2)。 圖2 林淑英及鄒欣樺老師帶領學員漫步景美溪河堤介紹生態資源 多元化的生態資源造就了木柵三期重劃區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但在走讀過程中,我們仍能發現些許生活議題: 恆光橋下橋處車速過快,影響行人安全;通學步道未有特殊設計,且家長接送區位於狹窄的巷弄,尖峰時段交通阻塞也影響通行安全。 範圍內雖有多樣性的動植物生態,是良好的環境教育場所,但缺乏生態教室。 區域內的公共設施用地(樟新停車場及河堤牆面)未綠美化,形成綠帶斷點;力行國小校園圍牆阻斷周邊綠帶,形成用路人視覺死角。 區內公園內缺乏雨水貯留或回收再利用設施;樟新及樟腳區民活動中心年久失修外牆磁磚隆起,影響行人安全且未設置再生能源及節能裝置。 夜間河堤照明不足,降低人行意願。 步行運動是世界公認的最完美的運動,但因樟新及樟腳里生活圈屬於狹長型,步行距離長,在人行空間缺乏趣味性及引導性的情況下,難以吸引居民步行移動。 針對上述議題,為使人與生態環境能夠和諧共處,學員們運用課程所學、進行腦力激盪(圖3),融會貫通智慧生態5大構面案例,構思木柵三期重劃區生活新提案並彙整成圖面(圖4)及說明如下。我們期許這些生活上的小改變,能夠逐步落實,打造智慧生態新生活!圖3 學員們討論議題並分享彙整成果圖4 木柵三期重劃區在地工作坊課程-生活新提案 再生能源及節電示範中心-樟新及樟腳區民活動中心增設太陽能板、設置智慧互動裝置公共藝術。 生態教室-結合文山社大及力行國小資源,於樟腳區民活動中心設置室內生態教室,辦理景美溪水質監測及區內生態資源盤點等互動課程。 會喝水的公園與停車場-樟新及樟腳公園設置雨撲滿且鋪面兼具透水性、樟新停車場加設綠籬。 安心、健康、趣味的步行環境-恆光橋路口劃設減速標線緩衝車輛速度;另於河堤步道拱形花架種植爬藤植物形成自然遮蔭的涼亭、設置具有太陽能儲電功能的智慧路燈提供夜間照明,使樟新及樟腳里間的步行環境得以連續,增加居民步行意願。 智慧化的安全校園-通學步道特色化並兼顧透水性,校園圍牆退縮且綠籬化保持視覺穿透的同時,運用網路攝影機及智慧保全系統兼顧學童安全,並留設足夠的空間供家長接送使用 今(2018)年臺北智慧生態社區在地工作坊以及第二屆設計競圖正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經過智慧生態社區五大構面及木柵三期重劃區實地工作坊課程灌溉,市府學員們吸收飽滿養分,為的就是廣納在地特色、需求建議,將規劃設計好手的提案予以媒合各權責機關施作落實。讀者不妨加入我們的行列,參與意見交流與討論,表達出自己對於環境的觀點或智慧科技的想像。詳細活動資訊,會陸續在「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系列活動官網」及「臉書粉絲專頁」發布,敬請密切注意。
-
2018/3/12【搶先知】2018智慧城市展─臺北智慧生態示範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由臺北市政府、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及台北市電腦公會等共同主辦的「2018智慧城市展」,即將於3月27日至3月30日在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南港展覽館1樓盛大展出,今年度臺北市政府策劃了「智慧臺北 國際接軌」主題館,匯聚臺北市智慧城市各項成果及創新服務,隆重推出「智慧公宅」、「智慧新創」、「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生態社區」及「智慧安防」等7大展示內容。 地政局展出的「智慧生態社區」主題,以數位互動方式展示士林二期重劃(舊區再生)、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新區開發)及社子島地區(未來規劃)等3區,結合交通旅遊、環境生態、綠能產業、安全防災及健康生活五大構面的規劃設計,例如在士林二期重劃區,考量環境與設施亟須更新維護,透過在地工作坊及設計競圖等公民參與機制,獲得許多在地需求與設計作品,經權責機關評估可行性後,據以納入在地實踐,如本區完成種植穗花棋盤腳營造過去廢河道意象與增建智慧型站牌以提高民眾候車之便利性;另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現正開發執行階段,為打造標竿型示範的實證場域,地政局積極協調相關局處及廠商,率先示範將低碳、節能、減洪及保水等理念納入工程規劃設計,導入太陽能板、儲能設施、智慧電表及能源管理系統等多項等智慧運用與生態環境設施;而社子島地區,更在規劃階段,以循環永續為主軸,從經濟、生態、能源循環等三大面向,智慧交通、智慧防災、智慧農業、智慧學校、智慧電網等五大主題進行規劃,開放民眾參與期打造宜居之智慧生態社子島。本展覽呈現臺北智慧生態示範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現臺北市融合智慧科技與人文生態的宜居永續城市樣貌與產業創新的無限可能(圖1)!屆時歡迎各界共襄盛舉,前來參觀體驗。 圖1 臺北智慧生態示範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相關連結: 關於臺北智慧生態社區 智慧生態社區前進2017智慧城市展精彩回顧 成為智慧生態社區粉絲,讓你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
2017/12/142018施政架構網路問卷調查活動自即日起開跑囉!地政局明年施政網路公投!為落實「開放政府、全民參與」之施政理念,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自即日起至107年1月14日止,舉辦2018施政架構網路問卷調查活動,只要上網填答全部問題並留下Email,就有機會抽中精美禮物,得獎名單將於107年2月份抽出並於地政局局網公布。本次施政架構問卷調查內容,除針對「施政願景」、「核心價值」、「施政使命」、「施政重點」、「亮點計畫」五大項目進行調查,亦將未來1年內本局的行動方案納入調查,希望讓各界能更加理解地政局各項業務,亦希望藉由蒐集填答者的寶貴建議,成為本局持續維新的動力。歡迎各界踴躍參加網路問卷調查,共同為改變臺北而努力!
-
柯文哲,宜居永續臺北,智慧生態社區,宜居永續城市,2017臺北地政週2017/11/18臺北智慧生態社區ing宜居永續臺北 從智慧生態社區開始 近年來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生態環境惡化、高齡少子化與人際疏離等問題日益嚴重,如何因應快速的社會變遷趨勢與嚴峻的環境考驗,是當今全球城市皆須面對的課題。在2015 年一項針對全球301 個城市面對自然災害與事故的調查結果,臺北市被評選為全球最脆弱的城市,如果我們的都市發展與基礎建設繼續走過去「水泥化」的老路,臺北市的未來將越來越堪憂。 隨著網路及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智慧城市近年來已成為全球新型城市發展的趨勢,而生態城市是臺北盆地面臨極端氣候不得不加速轉型的目標,落實環境共生與永續發展已刻不容緩。因此,臺北市政府於104年啟動「臺北市智慧生態社區示範計畫」,透過跨域協調整合,希望結合在地需求與特色,導入智慧科技運用與生態環境營造,從智慧生態社區開始,「由公而私,由內而外」帶頭示範,逐步實現宜居永續臺北之願景。承先啟後 智慧生態ING 臺北市政府依智慧生態社區示範計畫,由地政局主責,在104年建立智慧生態社區推動機制及跨局處整合平台;105年舉辦公益論壇及5場在地工作坊,透過公民參與及社區營造,凝聚各界共識,並了解在地需求與特色;106年財政局將重劃抵費地盈餘款基金業務移撥給地政局,地政局除立即訂頒基金審議原則,另提出「臺北市實施平均地權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自治條例」修正草案,讓全臺北市57個整體開發區都能有再發展之建設、維管的經費支援,並讓維管工程納入智慧運用,營造生態環境。 同時,地政局與文化局、資訊局等單位合作,擴大辦理10餘場在地工作坊,更領先全國首辦「2017第一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活動,徵求各界就臺北市產業園區、商業中心及住宅社區等3類共20處整體開發地區,提出融合智慧運用、生態環境、人文藝術及社區需求的設計,來共同解決當地問題及提升生活品質。經依3類競圖類型評選出共21件得獎作品,市府於9月19日舉行頒獎典禮(圖1),由市長柯P親自頒獎表揚21組得獎團隊(圖2),期許未來的社區發展能夠朝向「自己的社區自己規劃」邁進,並同步於市府1樓中庭展開為期2日的設計成果展(圖3)。圖1 設計競圖頒獎典禮大合照 圖2 柯市長親自頒獎表揚競圖得獎團隊 圖3 得獎團隊與作品展板合影 研討+展覽 多方交流共議 基於「智慧生態社區,大家來設計」及「宜居永續臺北,我們來實踐」的理念與計畫目標,設計競圖的成果,市府也積極地將具可行性的規劃設計納入執行與在地實踐。因此,市府緊接著在9月29日舉辦了「2017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研討會」(圖4、圖5),以設計競圖首獎及優選得獎作品的規劃設計理念及執行建議為基礎,邀請得獎團隊、產業界、學界、市民、相關專家學者,以及市府團隊各局處首長及代表,就得獎作品如何在地實踐進行交流共議,並共同擘劃臺北智慧生態社區未來的展望。 圖4 圓桌研討 圖5 林副市長致詞 為進一步推廣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理念,並擴大與各界交流共議,地政局106年特別推出了一系列的成果展覽(圖6)。首先在2月份參與「2017智慧城市展」的展出,接著從9月份開始,結合第一屆設計競圖成果,在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展出推動成果,並參與「2017臺北設計城市展」及「2017臺北地政週」的展出。 圖6 2017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系列展覽2017臺北地政週 見證維新成果 2017臺北地政週在11月熱鬧展開!地政局於11月7日至9日在市府1樓中庭舉辦系列活動,其中智慧生態社區的展出(圖7),包含了理念、計畫與設計競圖首獎作品、內湖科技園區空橋模型、透水磚水循環模擬(圖8)、設計競圖作品成果集及智慧生態社區專書,也在11月8日上午舉辦「智慧生態社區專家開講」,邀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王聖銘副教授(圖9)及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孫振義副教授(圖10)擔任講師,分別就智慧城市、生態城市國內外案例及社區推動實踐,提出精闢的看法與建議。錯過老師們的精彩開講了嗎?沒關係,快到臺北地政或智慧生態社區臉書粉絲專頁點閱開講直播影片!圖7 2017臺北地政週維新館展出智慧生態社區 圖8 柯市長參觀透水磚水循環模擬 圖9 王聖銘老師開講 圖10 孫振義老師開講 在「智慧生態社區專家開講」同一時間,地政局開闢另一現場召開「2017臺北地政週系列座談─智慧生態示範社區推動之下一步」(圖11、圖12),邀請臺北市12所社區大學、合作院校、產業界、學界及市府相關機關參與座談,共同討論107年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的推動方向,與會者提出之建議,地政局也將據以納入後續推動執行。 接著,地政局李得全局長與臺北市12所社區大學校長及代表進行「社區大學合作計畫簽約典禮」,宣示地政局與社區大學合作推動臺北智慧生態社區,培力公民參與社區營造(圖13),公私協力攜手走入社區、紮根地方! 圖11 2017臺北地政週系列座談 圖12 與會者提出未來推動建議 圖13 社區大學合作計畫簽約典禮合影展望2018 擴大合作 擘劃未來 回顧2017年,地政局推動智慧生態社區有許多不同於過去的創新嘗試與制度變革,並持續透過「由上而下」的願景策略與「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為2018年的推動奠定了基礎,也正呼應了2017臺北地政週的核心概念「地政維新ing」。為了在2018年加速執行,地政局提出了下列6項創新重點,並擴大與相關單位合作,加速並深化智慧生態社區的推動與參與,期望讓智慧生態社區在臺北市全面推動!
-
柯文哲,宜居永續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宜居永續城市,2017臺北設計城市展2017/10/13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第二、三波展覽登場!臺北市政府今(106)年領先全國首辦「2017第一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活動,徵求各界就臺北市產業園區、商業中心及住宅社區等3類共20處整體開發地區,提出融合智慧運用、生態環境、人文藝術及社區需求的設計,來共同解決當地問題及提升生活品質。 經依3類競圖類型評選出首獎、優選及佳作共21件得獎作品,市府於9月19日舉行頒獎典禮,由臺北市長柯文哲親自頒獎表揚21組得獎團隊,並同步於市府1樓中庭展開為期2日的成果展覽。為持續展示推廣智慧生態社區並擴大與各界交流與共議,第二、三波展覽於9月30日及10月6日分別在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及2017臺北設計城市展登場。「自己的社區,自己規劃」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展覽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是推動臺北市社區營造業務的重要據點,提供各社區營造組織間充分對話、溝通與學習的機會,並協助臺北市市民進行社區規劃與環境改造工作。地政局與社造中心合作,於9月30日至10月26日在社造中心2樓展出臺北智慧生態社區推動成果(圖一、圖二),包含以展板呈現智慧生態社區計畫說明、本屆設計競圖首獎及優選作品(圖三),參觀民眾也可以掃描展板上方的QR code(圖四)線上瀏覽得獎作品內容,現場另提供設計競圖得獎作品的成果集,完整收錄21件得獎作品的精彩內容,供參觀民眾現場翻閱(更多參賽作品:https://goo.gl/ZvkRMp)。 圖一 智慧生態社區於社造中心2樓展出 圖二 民眾參觀設計競圖得獎作品 圖三 設計競圖得獎作品展示 圖四 掃描QR code線上瀏覽得獎作品 展覽現場還設有簽名處及提供便利貼(圖五)寫下看展的心得與回饋相關意見,並同步以問卷調查民眾心目中的最佳規劃設計方案,只要填寫問卷並投入地政局精心製作的問卷回收箱(圖六),地政局將於10月31日抽出5位幸運兒贈送智慧生態社區精美好禮! 透過社造中心的展覽,期盼讓市民朋友更加了解臺北市推動智慧生態社區的願景目標與發展策略,參與智慧生態社區的推動與擘劃,提升對於社區環境與公共事務的重視,進而實現市長柯文哲於設計競圖頒獎典禮致詞時提到的「自己的社區,自己規劃」。 圖五 簽名處及便利貼與民眾互動 圖六 精心設計的問卷回收箱「城市的未來,就在你的設計裡」2017臺北設計城市展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17臺北設計城市展,於10月6日至10月29日在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展出,本屆展覽以「平等哲學」為核心主軸,探討設計服務對象,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並在施政系統中,尋求使公部門、私部門及第三部門,三者之間達成平衡合作互補關係的可能性。展出專案成果及作品呈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彰顯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對於人與城市的關懷與聯結。 智慧生態社區今年首次參加2017臺北設計城市展展出,市長柯文哲在記者會致詞時提到,設計的力量已經慢慢在臺北市的街頭深耕發芽,特別是參與式的設計,改造市民的生活場域,讓生活更有人味。並提到,臺北市的願景就是「宜居永續城市」,也就是說要生活的快樂,同時也注重環保議題—永續(圖七)。圖七 柯市長出席開幕記者會 智慧生態社區在「社區」議題中展示2017第一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得獎作品(圖八)及「文化智慧生態社區-內湖區人文景觀設計規劃」成果(圖九)。其結合智慧城市、田園城市及社區營造的理念,於整體開發地區之公共設施及公有建築場域導入智慧運用與生態環境,透過建立跨機關、跨領域的整合平台,以由上而下(Top-down)的發展願景與策略規劃,及透過市民參與在地工作坊及設計競圖,將在地需求特色及規劃設計由下而上(Bottom-up)傳達予市府,重視居民的需求與社區的共識,正呼應了本屆設計城市展的策展核心─平等哲學(圖十)。 透過設計城市展的展出,將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的成果向各界傳達「城市的未來,就在你的設計裡」,期盼明年舉辦的第二屆設計競圖,能有更多的設計好手參與,共同發揮設計力,用設計改變臺北,讓臺北變得更好、更宜居永續。 圖八 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得獎作品 圖九 內湖區人文景觀設計規劃 圖十 設計城市展策展核心─平等哲學第四、五波展覽持續進行,別再錯過了! 想了解臺北智慧生態社區推動成果卻錯過了社造中心展覽及2017臺北設計城市展嗎?沒關係,在11月的臺北地政週及明年的2018智慧城市展,也都可以看到臺北智慧生態社區推動的成果喔,請大家千萬別錯過!並給予我們支持與建議~ 2017臺北地政週(106年11月7日至11月9日,臺北市政府1樓大廳) 2018智慧城市展(107年3月27日至3月30日,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南港展覽館1樓) 以上系列展覽活動詳情請密切注意智慧生態社區臉書粉絲專頁。
-
柯文哲,設計競圖,宜居永續臺北,智慧生態社區2017/9/222017第一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柯P來頒獎全國首辦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 智慧生態社區是臺北市政府策略地圖的一環,目標至107年累計導入20處參與式智慧生態示範社區。地政局今(106)年度與文化局、資訊局及相關單位合作,領先全國首辦「2017第一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結合本府智慧城市、田園城市及社區營造3項重要施政理念,以交通旅遊、環境生態、綠能產業、安全防災及健康生活5大構面,融合智慧運用、生態環境、人文藝術及社區需求為設計競圖主題,徵求各界就本市產業園區、商業中心及住宅社區等3類共20處整體開發地區,提出解決當地問題、提升生活品質的可行方案。3類共21件得獎作品擘劃宜居永續臺北 本屆競圖活動獲得國內建築、景觀、都市規劃等相關大專院校系所及專業規劃團隊熱烈參與,甚至有國外學校參與競圖,於106年8月16日徵件截止共收到49件參賽作品,經初選出28件入圍作品,決選時入圍團隊親至現場簡報,由評選委員分別就3類競圖類型評選出首獎、優選及佳作共21件得獎作品(圖一,得獎作品資料請參閱附件)。 得獎作品充分展現出參賽團隊優秀的規劃設計創意與能力,以及對於打造更宜居永續臺北的熱忱,將智慧生態社區的理想與在地需求特色結合,我們看到未來更多實踐的可能與機會。圖一 設計競圖得獎作品柯P市長出席頒獎典禮表揚得獎團隊 為表揚得獎團隊,臺北市政府9月19日於市府舉行設計競圖頒獎典禮,並同時展開為期2日的成果展覽。臺北市長柯文哲親自出席頒獎典禮,並同時邀請林欽榮副市長、市府相關局處首長、評選委員、在地里長及合作單位等出席共襄盛舉。 典禮首先由地政局李得全局長說明本屆設計競圖活動(圖二),再由評選會議召集人何明錦委員進行各類得獎作品短評,最後由柯文哲市長致詞(圖三)。市長表示,一個社區的發展希望當地居民「自己的社區,自己規劃」,開放政府、全民參與是一個政治理念,但是要如何落實,這要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去做到。市長也提到,這次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共有21件作品,感謝從頭到尾參與的民眾,提供在地居民的意見,讓設計更加合理。臺北市政府的願景是要建立宜居、永續的城市,這就要從智慧生態社區開始,明年會繼續舉辦競圖,希望透過每年的舉辦,將一個、一個社區完成,讓臺北成為宜居、永續的城市。 圖二 地政局李得全局長說明本屆競圖活動 圖三 市長柯文哲致詞 21組得獎團隊由柯文哲市長親自頒獎表揚給予肯定與鼓勵(圖四至圖六),頒獎結束後,市長、林副市長與市府團隊、評選委員、在地里長及得獎團隊代表合影,宣示「智慧生態社區,大家來設計!宜居永續臺北,我們來實踐!」,並與市府團隊一同參觀得獎作品,聆聽得獎團隊說明設計構想(圖七)。想看頒獎典禮精彩回顧嗎?請至智慧生態社區臉書粉絲專頁點閱當天直播影片! 圖四 市長頒發產業園區類首獎 圖五 市長頒發商業中心類首獎 圖六 市長頒發網路票選最佳人氣獎 圖七 市長及林副市長聆聽得獎團隊設計構想競圖成果後續實踐研討會及系列展覽歡迎參與 設計競圖得獎作品後續如何執行,市府將於9月29日上午於台北文華東方酒店舉辦「2017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研討會」,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參與。研討會報名請至2017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系列活動官網點選活動報名,或至智慧生態社區臉書粉絲專頁查詢最新消息。 另外得獎作品也將邀請參加下列展覽(圖八),持續展示推廣並擴大與各界交流與共議,請大家千萬別錯過! (一)2017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展覽(社造中心,106年9月30日至10月26日) (二)2017臺北設計城市展(文化局,106年10月6日至10月29日) (三)2017臺北地政週(地政局,106年11月7日至11月9日) (四)2018智慧城市展(資訊局,107年3月27日至3月30日) 以上系列展覽活動詳情亦請密切注意2017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系列活動官網及智慧生態社區臉書粉絲專頁。圖八 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系列展覽活動
-
設計競圖,在地工作坊,智慧生態社區,全民參與,社區營造2017/9/8智慧生態社區在地工作坊:從參與到凝聚參與─從在地工作坊開始臺北市推動「智慧生態社區」,秉持「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施政理念,透過由上而下的願景規劃與由下而上的全民參與,於已開發完成超過10年、甚至30年以上的市地重劃區推動「舊區再生」,舉辦在地工作坊了解在地需求與特色,以改造區內公共設施及公有建築,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實現「民眾有感」的智慧生態示範社區!延續去(105)年5場在地工作坊的經驗與成果,地政局今(106)年與文化局、資訊局及社區大學等單位合作,於7月1日起至8月5日陸續於松山、南港、信義、北投、大安、內湖、文山及中山區共舉辦8場以上在地工作坊(圖一),透過不同身分、社群之意見交流與討論互動,凝聚在地需求與特色之共識,並藉此激發居民關心社區生活環境,延續在地文化,公私協力攜手共創宜居永續臺北。圖一 在地工作坊舉辦場次時間理解→討論→發表→票選→回應為了擴大參與廣度,激發更多想像,今年度在地工作坊除了邀請在地居民及團體等地緣社區,及區內公共設施及公有建築之管理機關外,同時透過網路宣傳邀請設計競圖參賽者(技術社群)及對於智慧生態社區議題有興趣的市民與業者(議題社群)加入討論行列。為了讓所有的參與者理解在地工作坊的討論主軸─智慧生態社區及社區環境,建立基礎的認知,工作坊一開始,由地政局與資訊局(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分別就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的推動理念與計畫內容,及臺北市智慧城市應用實例進行說明(圖二)。且由於參與者的生活經驗及對在地了解的程度皆不同,故由承辦單位介紹該場次討論場域地區環境現況、人口組成、現勘過程中調查到的需求建議及在地議題,及智慧運用與生態環境的點線面導入建議作為討論開端,以引導參與者聚焦工作坊的討論方向(圖三)。 圖二 智慧生態社區計畫與智慧城市應用實例介紹 圖三 簡報說明引導參與者聚焦討論方向每場次工作坊視參與人數分為4到5桌,每桌安排1名具公民參與或社區營造經驗的專業桌長,及1名工作人員負責記錄,引導桌員交流討論及歸納意見。在討論前,每位桌員必須先自我介紹完成「破冰」儀式,再各自提出1至3個關心的在地議題,經由理解彼此,在桌長的引導下,每桌凝聚出3個具共識的共同關心議題及建議方案。經過80分鐘的討論後,各桌輪流上台以海報發表討論成果,並由所有參與者票選出當日最受關注的3項議題,最後由地政局與出席的權責機關進行綜合討論與回應(圖四)。 圖四 透過海報記錄各桌討論成果並上台發表夏日午後的腦力激盪 超過600項具體建議在炙熱夏日午後,將近300名對於改善在地生活環境有願景與行動力的工作坊參與者,透過意見交流與討論互動,累計產生超過600項具體建議,經以交通旅遊、環境生態、綠能產業、安全防災、健康生活及人文藝術等議題構面歸納分類,最受關注的前三名議題分別為交通旅遊、環境生態及健康生活(表一)。交通旅遊關注重點包含改善社區交通動線規劃、增設交通號誌系統及智慧路燈、建立行人通行與自行車騎乘環境及導入智慧停車系統等,反應出社區需要更便捷、更安全、更友善的生活環境;環境生態部分,主要為加強公園維護管理及公共設施設備智慧化,並融合在地自然景觀及在地特色進行綠美化,以建立永續社區環境;健康生活則聚焦於人口高齡化的友善因應措施,如增設智慧醫療檢測設施、成人體健設施、通用設施、建立無障礙通行環境等。更多在地工作坊討論成果精彩回顧,請至「智慧生態社區」臉書點閱各場次成果網誌!表一 在地工作坊具體建議統計與成果回顧連結 議題構面 \場次 松山場 南港場 信義場 北投場 大安場 內湖場 文山場 中山場 總計 交通旅遊 26 10 23 9 16 27 5 40 156 環境生態 21 21 17 12 17 9 11 13 121 綠能產業 11 18 8 7 13 19 10 22 108 安全防災 12 13 3 12 4 6 10 4 64 健康生活 16 5 9 16 16 14 10 23 109 人文藝術 12 2 0 6 10 13 9 8 60 成果連結 (FB) 618 宜居永續臺北 我們共同來實踐!在地工作坊討論出來的各項具體需求建議,接下來將交由市府相關權責機關評估執行的可行性,讓在地需求有實踐的可能,評估結果也將上網公布。同時結合「第一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活動及重劃抵費地盈餘款基金運用機制,透過在地發聲與全民設計力改善社區的公共設施與公有建築,跨域整合導入智慧運用、生態環境與人文藝術。請相信,改變開始成真!智慧生態社區,大家來設計/發聲!宜居永續臺北,我們來實踐!
-
2017/6/1數位印鑑比對系統-防偽尖兵保產權全國首創數位印鑑比對系統,利用網路連線作業,連結戶政機關建置之數位印鑑系統,並採用精密儀器輔助傳統人工肉眼比對印鑑印文,有效防範偽造印鑑證明事件發生,確保民眾財產權。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自105年12月31日起開始試辦地政印鑑比對系統,並規劃採3階段邁向智慧地所;迄今試辦情形良好,已開始向第2階段推動努力(地政印鑑比對系統123)多功能自動比對快又準 數位印鑑比對系統,除能顯示重疊符合率之外,還有鏤空比對、重疊比對及三色圖比對功能,可自動且快速辨識印鑑印文,與人工比對相較,確可有效輔助同仁,增進辦案信心。民意肯定有助益 地政局於106年2月及4月辦理內、外部問卷調查,受訪結果,民眾有5成認為本系統可降低偽冒情事,6成認為可以節省時間及金錢成本,願意選擇不檢附印鑑證明;承辦同仁則有近6.5成認為可降低偽冒案件發生率,7成以上認為本系統對審核案件有助益。申言之,本系統對於人工肉眼比對確有輔助功效。比對符合率99% 自105年12月31日起,地政局暨所屬開始就買賣、贈與、分割繼承及抵押權設定等4類登記案件;以及地籍清理、發放徵收補償及保管款、配售作業及領取補償費等案件試辦,經統計至106年4月底,辨識比對印鑑證明張數計9,260張,符合張數9,175張,符合率99.08%。其餘不符合者,為印鑑印泥過多或蓋於方格線所致,非屬系統因素。簡化免附印鑑證明 地政局首開風氣之先河,全國首創地政數位印鑑智慧比對,自試辦以來,符合率99.08%。為落實免書證免謄本服務,已於106年5月10日報請內政部核釋,建請若民眾同意由地政機關使用戶政事務所登記之印鑑,可簡化免附印鑑證明。 簡化免附印鑑證明前後流程參考圖如次:從數位印鑑邁向智慧地所 展望未來,除積極爭取中央機關同意,簡化免附印鑑證明;更將評估以電子簽章方式代替印鑑證明,擴大加值服務,推動網路申辦,分階段逐步朝向智慧地所邁進。
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 本站使用正體字 聯絡資訊 各科室電話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3樓(交通資訊) 傳真:(02)2720-2107 電話:02-27208889 (代表號)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 (免付費電話服務,公共電話,放心講及第二類電信除外) 轉7522(服務台) 或 地政局各單位服務電話
Copyright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 2024 - 臺北地政 (zh-TW) 網站到訪人次: 784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