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報導
-
第三十九期2018/10/23全國首創預售建案契約全市納管預售屋交易金額龐大,幾乎為民眾畢生積蓄,而預售屋買賣並非實體交易,僅憑一紙契約內容為交易依據,因此預售屋契約內容影響民眾權益甚鉅不可不慎。查臺北市消費爭議案例統計,105年來源占比其中建商為53.42%,且幾乎為契約爭議,進一步查其預售屋定型化契約不合格率更是為100%,顯見現行民眾買預售屋交易安全問題。全國首創管理新制 納管全市預售契約 基於前述問題嚴重,地政局乃於106年3月1日全國首創推出預售屋管理新制,納管全市預售建案契約,透過「自主檢查、隨時稽查、即時公布」三項機制,來全面納管建商之預售屋定型化契約使其符合內政部所公布之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截至107年10月8日止,全市共納管110案(表一),除了輔導建商的預售屋定型化契約符合內政部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外,地政局局網亦設置新制專區,將地政局輔導核備情形及合格契約公布於專區,供市民查詢,亦將業者配合情形及稽查結果即時揭露於專區中,方便民眾瀏覽並參考,積極落實維護交易安全。表一 臺北市預售屋管理新制建案納管情形創新建置核備地圖 提供民眾可視化查詢 各預售建案契約核備內容雖已即時公布於地政局的預售屋管理新制專區供民眾查詢,但列表方式對一般閱聽眾而言是單調且無趣,鑒於新制是為保護民眾權益而創設,故進一步思考如何加強推廣民眾查閱及輕鬆按圖索驥北市各預售建案契約核備情形,於107年3月31日全國首創「臺北市預售建案契約核備地圖」(圖二),將辦竣契約核備之建案資訊,與google地圖整合,讓民眾透過可視化地圖呈現方式輕鬆得知區域內的預售屋契約備查相關資訊,如建案名稱、建設公司、企劃銷售、建造執照及輔導情形等,可於選購預售屋前先行掌握業者契約內容及相關資訊,避免簽訂不平等契約,買房更放心。圖二 臺北市預售建案契約核備地圖創新再精進 履約專戶資訊納地圖 消費者購買預售屋後依工程進度按期繳款,為避免建商因財務危機或其他因素挪用興建資金,其契約可訂有履約保證機制,依中華民國信託業商業同業公會統計至106年第四季止,全台預售屋價金信託已累計達新台幣101.4億元。而按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價金信託機制只需載明價金交付信託給那家金融機構負責承作,所以消費者只知道有信託給金融機構,但並不知道自己繳的錢是否確實有專款專用,或是被建商挪作他用,為提升預售屋管理新制實施效益,地政局於107年5月於新制專區內彙整建置「預售屋價金信託履保專戶查詢網址」(圖三),讓購買預售屋的消費者可以方便查詢及瞭解與掌握預售屋價金信託繳付情形,購買預售屋更安心,107年9月再將全市各預售建案之價金信託履保專戶查詢網址,整合入「臺北市預售建案契約核備地圖」,提供民眾一次多元可視化查詢,讓購買預售屋的消費者共同監督資金的使用,以維護交易權益。圖三 預售屋價金信託履保專戶之查詢網址一覽表提醒民眾務必上網 歡迎檢舉護權益 提醒民眾於購買預售屋前,可上網查詢建商提供之定型化契約是否與經地政局核備契約內容相同或與內政部公布之預售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內容一致,若有不一致,民眾可檢附相關具體事證向地政局提出檢舉,以維護自身交易安全。
-
2018/10/22幫你解讀買屋實坪?虛坪?幫你解讀買屋實坪?虛坪? 買賣交易是雙方物的交換,有物有權有交易的價值,但如何等價等值的交換卻是難題,買賣爭議與糾發通常發生在於不公平與不對等價值的互易。預售屋買賣制度是台灣特有的不動產交易型態,它的產生要從民國60年第一家代銷公司7天即完銷的傳奇說起,它打開了台灣預售屋制度近50年的發展。這樣的銷售制度是一個經濟社會演化下的產物,當時的時空背景市場資金短缺,預售屋消費者可以分期付款、建設公司隨著工程進度進帳,所以有了這個分期履約的交易制度,它隨著經濟蓬勃興起,但這幾十年來也出現很多問題,包括不少因建商財務危機而成為爛尾樓,契約爭議或繳了自備款、工程款捲款的狀況,還有近10年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實坪與虛坪的議題,買屋應該在乎的是登記面積?還是使用面積效益?在法規變來變去之下,消費者還是應該在訂約前清楚了解自己買的標的內容是什麼,以確保交易權益。專有、共有的使用權益大不同 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所定義,公寓大廈是指得區分為數部分之建物及其基地,而該建物區分所有後可各別有其專有部分,並按專有應有部分之權利,分享共用部分,全區共同事務則應召集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依照規定建物原則上專有專用,例外可約定共用;而共有則共用,例外可約定專用。(圖1)一、專有專用 專有部分分別為主建物和附屬建物(例如雨遮、屋簷露台、陽台),原則就專用;例外約定共用情形例如有一棟大廈臨馬路邊,主建物的外牆可刊登廣告,這個外牆的使用就必須經過該棟建物所有權人共同同意方可使用。二、共有共用 共有部分分別為法定共用(例如主樑柱、承重牆、樓地板、屋頂…)和非法定共用(例如地下室空間及梯間),原則就共用,共有約定專用只能在非法定共用部分,且必須共有人會議決議並立於規定,例如地下室停車位的使用。圖1:專有部分、共有部分的情形實坪是什麼? 目前法規針對實坪並沒有定義,有人認為是實際登記面積,有人認為是實際具有使用效益的坪數,但不管如何,擁有一間屋子它應該具有以下二種必要的部分:一、專有部分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所稱建築物專有部分主要是來自於所有權的概念,所有權又稱完全物權,是指民法上,權利人對標的物可以直接全面排他性支配特定物的物權,這在區分所有權的大樓型態上更具意義。因此,不論是主建物還是附屬建物的使用,都是具有專有專用的本質,具「實際使用效益」並不會有疑義,而市場所爭議討論之實坪效益,是附屬建物使用價值低卻與主建物等價計算,在成屋一屋總價買賣當然並不會有這種疑慮,但在預售屋交易上蓋多少賣多少,就得斤斤計較。另外一個被爭議討論的議題,是使用效益低的坪數登記,也就是登記法令對附屬建物登記不登記的規定變來變去(表1),在107年1月1日以後,最新的規定是屋簷、雨遮已不再登記。表1:登記法令的變革二、必要設施(一)主要結構 建築法第4條定義,所謂建築物,為定著於土地上或地面下具有頂蓋、樑柱或牆壁,供個人或公眾使用之構造物或雜項工作物。所以,應該很容易理解的是,一個房子得要有樑柱有四壁還要有頂才能稱為房屋,因此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建物之共有部分中之主樑柱、承重牆、樓地板、屋頂屬法定共用,不得約定專用,既為法定共用之必要設施,即應該屬產權持有的一部分。(二)必要公設 2003年新北市蘆洲的「大囍市」社區發生火災,因為煙囪效應,火勢從一樓直接竄升到六樓屋頂,吞噬了13條人命,也因為這起事件,營建署在2005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針對逃生梯、室內梯、戶外安全梯有新增規定,建商必須花更多的成本設置消防和逃生設施,自此之後,新建案公設比從30%增加到35%甚至40%,但具公安性質的公設,是必要的設施,也應該屬產權持有的一部分。虛坪在哪裏?相對於前面實際使用效益的坪數整理分析,虛坪就能比較清楚的做以下的說明:一、非必要設施 非必要設施就是使用價值低可有可無,非必要設施建築結果,是工程造價增加、建築設計費用增加、主要面積增加及房屋稅增加,大致可以過度設計、重覆計算及不計容積來分述:(一)過度設計 現代人們對建物的要求已不在只是遮風避雨單純居住功能的需求,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它不斷反應在建築美學的設計上,逐漸展現出所謂城市美學的新態度,但有時它已不只是造型好看,而是在某種程度上過度的設計,例如下列建築物的雨遮、屋簷設計等案例(圖2): 圖2:雨遮過度設計的情形 (二)不計容積 依建築技術規則等相關法規規定,部分建築項目可以不計容積,例如有1.每層樓樓地板面積12.5%以下,深度2公尺以內的陽台,每層陽台面積不足8平方公尺,可以做到8平方公尺。2.容積率15%的設備空間。(只要請照時寫設備空間即可,與使用無關)3.深度1公尺以內的雨遮及露台。4.最上面的樓層以屋頂突出物申請,面積的1/8或25平方公尺,屋突可蓋2層樓(6公尺高),若設有電梯該高度應小於9公尺。5.樓當停車空間,可不計容積,每個車位可扣除40平方公尺的容積。正面來說,善用容積與挑高設計可以增加建築空間,但另一方面而言,雖不計入容積卻同時增加總樓地板面積,也就是說工程造價會增加,建築師設計費用也相對增加,將來產權登記主建物坪數會增加,房屋稅也會增加。 案例1:屋頂突出物的增設建商將頂樓規劃為私人花園,並建置頂樓花園的樓梯專屬最高層住戶使用,為設置樓梯而增加的屋頂突出物面積,不計容積但會納入建物的樓地板面積計算。(圖3) 案例2:設備空間的增設 建商以地上層設備空間的設計不計容積,所以規劃機房空間,增加銷售玶數。(圖4) 圖3: 屋頂突出物的增設 圖4:設備空間的增設二、重覆計算 預售建案原本應該是蓋多少賣多少,講清楚說明白,雙方合意即可,但因為建築項目過多,各種計算內容複雜,一般民眾並不容易了解,契約即使有審閱也可以說真的是有看沒有懂,也因為這樣,少部分建商緃有訂明計算方式,但實則是在契約內容重覆計算,例如 (一)梯間 玄關梯廳和出電梯後回到家的通道,屬於當層住戶分攤的小公(小公設),有時會當層每一戶都算一遍而不是分攤,等於重覆計算。(圖4) (二)停車位 標準停車位面積係依寬長2.5mx6m=15㎡(4.5坪)計算,當引發爭議的是預售時停車位係按「個」出售,價格視車位種類、位置而定。通常「車道」面積會分到車位內計算,由車位持有者共同分攤,因此車位登記坪數面積會從6、7坪到12~15都有。若車位登記面積只算車格4.5坪,車道就有可能被攤進公設比內計算,意即:車位坪數登記愈大,相對可降低公設比,對消費者較有利;若車位坪數小,公設比提高,但車位價格通常不會降低,民眾等於買了車位又多負擔公設價格,被扒了兩層皮。(圖5) 圖4:梯間 圖5:停車位購屋成本番外篇 除了實坪、虛坪以外,還有一種購屋成本,那就是加值型設施的建築,加值型設施是希望增加生活機能、景觀變得更好,來提升生活品質,但相對的建築管理費會變多,居住成本當然也會增加,大致上按機能及景觀來分:一、機能 一般建案大多會訴求有運動設施、游泳池、視廰區、圖書室等各項生活機能,來增加賣象提高銷售,目前係以地下 室空間(包括停車位)及梯間的約定使用較常見)。二、景觀 以法定空地來說,除了應有的開放空間、連通通道、防火間隔及防火巷等具消防安全不得約定為專用外,建商會在單純的空地上增加假山假水、花園庭園,來增加居住空間的舒適度,但基於使用者付費,負擔自然會增加。 總結,一般消費意識的認知是只要有物就有權,物權有登記則具交易價值,另外,再加上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二者加乘更促使建商猛蓋非必要的附屬建物與公共設施。10年前監察院早已糾正行政機關放任建築法規不斷放寬不計入容積項目,而地政法規又予以測量登記,造成市場交易的亂象,時至今日,再綜觀市場現況,核心問題始終存在。生意人想的是成本利潤有蓋就要算錢,消費者只能來來回回撥撥算盤,實坪、虛坪看清楚,再決定是否決定買屋,並找信譽良好的業者或參考地政局網的不動產交易安全專區查詢相關資訊,以免後悔上當影響交易權益。
-
2018/9/9多元支付比比看民眾或地政專業人士到地政事務所申辦登記、測量或申領各類地籍謄本,依現行法令如需繳納規費時,必須於支付後才能辦理。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與金融的進步,繳納地政規費的金融工具不再侷限於現金,公部門隨著時代潮流與便利民眾的考量下,逐漸規劃及開放更多的支付工具供大眾自己來選擇。地政規費多元支付 目前本市各地政事務所已提供許多相當方便及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供大眾來選擇,臨櫃案件繳納地政規費有以下幾種的支付方式: 現金支付:攜帶現金直接於地政事務所臨櫃繳納。 匯款支付:從ATM轉帳或從銀行匯入地政事務所指定之公庫帳戶。 郵政匯票及支票支付:使用郵政匯票、銀行本票或政府機關開立之國庫、市庫支票等。 晶片金融卡支付:地政事務所提供電腦及讀卡機,由地所同仁於「台北富邦e化繳費網」建立繳費項目,申請人再使用晶片金融卡以讀卡機臨櫃操作繳款。 信用卡刷卡支付:民眾持有參加「電子化政府服務平臺」發卡機構所發行之信用卡臨櫃刷卡支付。 悠遊卡支付:民眾可持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之悠遊卡臨櫃感應支付。 行動支付:民眾可持已綁定信用卡的智慧型手機,使用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其中任一種手機APP工具臨櫃感應支付。 另外,為積極推動地政案件線上申辦作業,本局於107年3月29日推出「臺北智慧地所」系統,該系統介接之「全國繳費網」,是國內最大的晶片金融卡轉帳支付平台,目前合作的金融機構計58家,包括農(漁)會及信用合作社總計374家;凡於「臺北智慧地所」系統申請之登記及測量案件,如需繳納地政規費,皆可持上述眾多金融機構之晶片金融卡,利用網路線上支付。支付方式聰明選擇 俗話說得好「貨比三家不吃虧」,每種支付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及限制性,上述眾多的支付方式,到底要選擇哪一種呢?以下詳列出各種支付方式之手續費、安全性、優點或缺點等內容(表1),希望可提供大家參考及做出合適的選擇。 另外,使用「臺北智慧地所」系統所申辦之線上案件,除了可選擇上述各項支付方式臨櫃繳納外,本局亦鼓勵大眾多多利用網路,使用晶片金融卡進行線上支付,每筆手續費僅有8元,不但節省親自到地政事務所往返之交通時間,也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金或其他支付工具(如:支票、金融卡、信用卡等)遺失產生之風險。未來展望 為提供大眾更多元的支付方式,本局預計於107年年底介接本府「智慧支付平台」(pay.taipei) (圖1),屆時臨櫃繳納規費之民眾即可使用智慧型手機透過更多支付工具查詢及進行支付;以「臺北智慧地所」線上申辦案件者,除了透過「全國繳費網」使用晶片金融卡線上支付之外,亦將可使用本府「智慧支付平台」以信用卡線上方式來支付。未來,不論是臨櫃繳納或是透過網路線上支付,本局都將規劃更多元的支付工具,以及更方便的繳費管道供民眾來選擇!圖1、智慧支付平台
-
第三十八期、主題報導、數位印鑑2018/9/4七一新制數位印鑑滿周歲本市自106年7月1日起實施得免附印鑑證明新措施(以下簡稱本措施)滿周歲了,不但是全國首創,也為邁向智慧地所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智慧地所由數位印鑑起步走 本措施歷經了多次邀集本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資訊局、民政局及各地政事務所研商規劃,並推動試辦申請案件檢附印鑑證明,併同介接使用數位印鑑比對系統查詢雙軌作業;再邀請內政部、本府相關單位、業者及專家學者舉辦市政顧問座談會,廣納多方意見,嗣經本局報奉內政部同意簡化得免附印鑑證明,終於得以正式實施。(表一)表一、七一新制得免附印鑑證明新措施歷程 為落實免書證服務,經申請人申請使用本措施後,得予以簡化申請案件應備文件,透過跨機關連線查詢功能,不再要求申請人檢附,不但將印鑑證明數位化,突破65年來需檢附紙本印鑑證明之規定,大大的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同時也兼顧交易安全性。本措施系統之功能,除了可以自動比對印鑑,包括鏤空比對、重疊比對及三色圖顯示印文差異等比對功能,可自動且快速辨識印鑑印文,與人工肉眼比對相較,確可有效輔助核對且辨識度高、降低偽冒案件發生率,保障民眾財產權,結合科技的力量也向智慧地所邁進了一大步。七一新制 實施漸有成 本措施除可節省民眾的時間成本、交通成本、申請規費成本外,同時簡化申請人申辦作業流程,並提升承辦人比對印鑑效率及準確率(表二),同時也成為各縣市地政機關之標竿學習措施,若未來全國各縣市皆建置數位印鑑比對系統,並能互相連線查詢,將能達到效益極大化。表二、效益分析表 實施本措施一年來每月均有固定使用量(圖一),推行至今已有固定的使用者,確實能有效的節省相關成本及提升效率性,惟因目前侷限於本市設籍之印鑑方可使用本措施,未來期許能夠透過本措施之實行成效,進而促成外縣市的系統建置,並透過資料連線共享的概念,以擴大本措施之使用範疇,更利於推廣智慧地所之觀念。圖一、七一新制得免附印鑑證明使用次數圖未來展望X數位印鑑再進化 數位印鑑作為智慧地所的第一步,仍持續精進再進化,本局現正密集進行金融機構印鑑數位化之系統建置,未來透過該系統之建置使用,本市各地所之金融機構印鑑將可互通使用、更加強了防偽辨識功能、操作便捷、審核迅速等特點,對於民眾辦理金融機構抵押權設定、塗銷等案件時更加迅速且安心,提升為民服務功能更有感。 面對電子化的網路時代,政府機關也應當與時俱進,因此本局力行推動以科技建立安全的數位印鑑比對機制,並持續精進作為,以提升行政效率,讓不動產登記制度變得更加進步、安全、便民且迅速,以達成全面邁向智慧地所之最終目標。 有鑑於近期仍有詐騙案件頻傳,在此特別提醒大家,使用印鑑章或印鑑證明固然方便,但應妥善保管並謹慎使用,勿隨意交與他人保管,交易安全的維護需要你我共同守護。
-
第三十七期、測繪管理、主題報導2018/8/13主題三:精實測繪管理
-
第三十七期,主題報導,測繪資訊系統,臺北市衛星定位基準網,控制測量成果管理系統,應用測量成果管理系統2018/8/13主題一:測繪系統建置
-
第三十七期、測繪服務、主題報導2018/8/13主題四:測繪創新服務
-
第三十七期,測繪應用,主題報導,指界2018/8/13主題二:測繪資訊應用
-
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我們來實踐,第三十六期2018/7/24市府玩真的!第一屆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成果初長成!「智慧生態社區,大家來設計、宜居永續臺北,我們來實踐」不只是口號,今年我們就端出實際開始做的社區案例給大家,讓大家知道臺北市政府是玩真的! 106年地政局首辦「2017第一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共吸引了49組參賽團隊就臺北市產業園區、商業中心及住宅社區等3類共20處整體開發地區投件,最終評選出的得獎作品,由地政局邀集市府各權責機關及專家學者召開可行性評估專案會議、協調會報及研討會(圖1),多方交流共議,使規劃設計不再是紙上畫畫牆上掛掛,得以具體納入施政。圖1 106年智慧生態社區研討會討論設計競圖後續執行方案圖2 臺北市土地重劃抵費地出售盈餘款基金委員會審議智慧生態社區補助案設計得宜,市府執行 回顧去年的21件得獎作品,有13件提案構想經專家及權責機關研討評估是可以執行的,於是由各機關擬案編預算或運用重劃區的抵費地基金(圖2),分年度陸續執行、加速推動。例如,第一屆設計競圖中,一件位於內湖區潭美國小旁邊的內湖五期重劃優選作品,以生態永續、智慧安全為核心理念,從復原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大地生態出發,以人本環境為手法,打造舒適安全的智慧社區;遵循大地倫理,恢復永續生態的海綿城市。目標將內湖五期搖身變為智慧生態、安全社區的標竿。經對照在地需求及可行性評估後,此得獎作品所提的構想被採納,市府各機關已投入或編列預算,陸續在內湖五期重劃範圍施作:(1)智慧化慢跑場域、(2)明美公園生態基底智慧化、(3)智慧路燈及監視器優化、(4)國小周邊通學道安全設施等(圖3),並預計在109年會全部完成。圖3 107~109年完成內湖五期重劃舊區再生提案接力,宜居永續 今年我們擴大舉辦「2018第二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鼓勵「專業+產業+社區」跨域合作,激發臺北無限可能,吸引國內外將近500位來自不同背景與專業的國內外大專院校、產業界及社區等共同參與,有上百件作品傾全力角逐!隨著第一屆設計競圖成果逐步推展,今年第二屆競圖新提案也正排排站等待後續評估執行!智慧生態社區將遍地開花!
-
宜居永續臺北,智慧生態社區,全民參與,設計競圖,第三十六期2018/7/24智慧生態社區新象,由你我創造想像繼2017年第一屆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獲得建築、景觀、都市規劃相關大專院校系所及專業規劃團隊等熱烈參與,今(2018)年地政局更擴大辦理讓全民共同參與及發揮想像力,將獎金提高兩倍以上,鼓勵「專業+產業+社區」等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合作,於6大區14處整體開發區徵求設計方案,共徵得126件作品,比去年多出3倍,經初選出42件作品入圍,決選時團隊親至現場作簡報,並由決選評選委員選出首獎1名、優選5名、佳作15名。讓我們身歷其境,一探首獎及優選設計競圖團隊對於地方帶來的智慧生態想像力與創造力。新廢復甦 : 士林二期重劃區(士林廢河道)【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學士學位學程/粉紅龐克團隊】 以智慧概念回饋在地、復甦從前自然生態。建構虛擬圍牆,取代空間切割,增加綠地;士林農耕公園改為綠鋪面,增加城市農園機能;具洪患潛勢的科教館建置智慧路燈系統,災害來臨以紅燈警示疏散避難;承德發電運動公園,設置光丘儲存人們運動時動能轉換成的電能;劍潭捷運地下廣場,延伸現有地下道,以平面車行、地下人行舒緩三方人潮。體健人行道,規劃自行車專用道和發電的體健設施。(圖1)萬代風華 x LOHAS CITY:華江地區區段徵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HANI團隊】 改善華江地區高齡化的社區狀況與華江整宅的沒落感,在整體社區內增設智慧軟體設備及改善環境的硬體設施,將華江整宅的外觀綠美化,於二樓廊道重新規劃使用方式,提倡活動,形成社區特色、帶來人氣,復甦那充滿人情味的熱鬧景象。(圖2)【國立中興大學/Everyoung團隊】 面對人口高齡化問題及公共空間不足的課題,用智慧新科技導入復甦老舊社區的生活機能,將屋頂公共化成為城市中新興的活動空間,帶給華江地區更便利友善老人的空間及互助、分享的城市觀,成為臺北市新形態屋頂空間的先驅。(圖3)圖1競圖首獎作品/ 新廢復甦 圖2競圖優選作品/ 萬代風華:我們在天橋上奔跑 圖3競圖優選作品/ LOHAS CITY都市綠乘:內湖六期重劃(內湖科技園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卍乂煞氣a左近寺酷哥aka.北科巨蟒乂卍】 為解決上班族的交通夢魘並增加綠帶景觀,設計以天橋連接各公車站端點,分隔上下層空間機能:下部分為交通車檔單雙向控管及接駁車;上部分為綠帶及解決上班族「食」需求之主要分布,增加內科綠色的、軟性的、生活性的空間機能,隱喻現代生態跳島的烏托邦想像。(圖4)阡陌往來 x The In-between:內湖三期重劃區(南湖高中周邊)【臺北市立大學/邏輯 B.A.S.團隊】 藉由陶淵明古詩詞句,襯托出當地交通往來便利、各區間連結性強之意象。智慧面,透過各式智慧裝置,打造更便利舒適的環境,在天橋設置電梯裝置,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友善的行動環境;安全面,設計不同種類道路裝置,孩童通學更加安全;生態面,透過綠地改造規劃、校園圍牆樹種配置,增強環境永續發展;健康面,以步道設計及活動配置,強化使用者身心健康。(圖5)【國立成功大學/UCLab團隊】 以燈塔發想,結合基地獨特的邊坡特性,解決社區課題的同時,透過社區公共空間的過渡轉譯打造依山光廊的意象,模糊內外邊界,營造社區歸屬感,提高社區生活品質。(圖6) 圖4競圖優選作品/ 內湖新象 都市綠乘圖5競圖優選作品/ Traveling Net-Hu 阡陌網來 圖6競圖優選作品/ The In-between作品設計理念,市府據以實踐 第二屆得獎作品在7月24日由柯市長親自頒獎表揚(圖7),市長致詞時表示:智慧生態設施雖然不是很大的建設,但是可讓一個社區的環境更適合人類居住。本屆競圖也是表示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的政治理念的落實。之後提案不僅評審委員會審,市府也會看一看,因為還是需要務實,太天馬行空的還是沒有辦法執行,提案與市府施政一致的會加速推動,不適用的部分則留供參考。如果可以的話,會再到社區跟民眾溝通,務實對話是執政的原則,讓得獎團隊的作品設計理念能夠與地方里民意見加以結合並實踐!圖7 2018第二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設計競圖頒獎典禮暨成果展 想了解更多第二屆設計競圖作品,請至「第二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網站」詳閱!也再次恭喜得獎團隊。
-
工作坊,公民參與,宜居永續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第三十六期2018/7/20公民參與的協奏曲-107年臺北智慧生態社區在地工作坊「智慧生態社區」秉持全民參與理念,舉辦在地工作坊聆聽在地聲音,期許市民與市府共同攜手努力,活用「平均地權基金」與「土地重劃抵費地出售盈餘款基金」,改造老舊市區內部公共設施與公有建築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其中「在地工作坊」更是關鍵因素!突破 - 意見蒐集 x 回饋修正 105至106年,地政局與文化局、資訊局及社區大學等單位共同舉辦13場在地工作坊。為更有效的蒐集地方意見,今年更加強調「專業+產業+社區」邀請設計競圖團隊、綠能產業相關業者與在地居民共同參與4月21日萬華場(華江地區區段徵收)及5月6日內湖場(內湖三、四期重劃區)的在地工作坊,並且以實地走訪及分組討論兩階段方式進行,將議題納入競圖規劃設計(圖1-圖3),並於評選出優秀設計競圖作品後,再由地政局召集市府各單位據以評估,更進一步將初步評估結果及優秀作品併同帶回社區討論、回饋修正,落實公民參與。圖1 在地工作坊參與者大合照圖2引導參與者討論方向並將成果上台發表圖3實地走訪與分組討論深入-在地需求 x 全民發聲 華江地區在交通旅遊方面,有社區車位不足及大眾運輸便利性不足等議題,另居民希望能將堤外的華江雁鴨自然公園與華江地區加以串連,提升交通可及性;生態環境方面,因居民飼養寵物隨地大小便,造成區內蚊蟲孳生、衛生環境不佳;安全方面,區內樹蔭遮蔽路燈,通學步道夜間照明亮度不佳,產生治安疑慮;健康生活方面,因區內老年人口眾多,有增設活動聚會場所需求。社區創生議題,居民希望社區能夠導入智慧路燈、緊急通報按鈕、AED及監視影像立即看等智慧應用,並且配合萬華社大課程,於華江地區建置社區教育點,方便居民就近學習進修。(圖4)圖4萬華場在地工作坊綜合討論議題地圖 內湖三、四期重劃區在交通旅遊方面,建議劃設單行道改善巷弄交通擁擠問題、運用智慧路燈強化通學步道安全、更新並善人行空間狹窄及增設無障礙設施;生態環境方面,鏈結三期重劃區內登山步道,另提倡屋頂陽台綠化作為生態跳島;健康生活方面,期許未來臺北網球中心能與三軍總醫院智慧應用,增加居民健康檢測系統;社區創生議題方面,希望能增加社區與學校之聯結,促進學子對社區之認同與文化之認識。(圖5)圖5 內湖場在地工作坊綜合討論議題地圖務實-宜居永續臺北 x 共同實踐 透過在地工作坊,專業、產業、社區產生共鳴,以設計競圖回饋地方需求,由市府相關權責機關經由可行性評估,實踐社區公共環境改善,跨域整合導入智慧應用、生態環境與人文藝術!打造臺北智慧生態社區,讓我們一同努力!更多在地工作坊討論成果精彩回顧,請至「智慧生態社區」臉書或「第二屆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網站」詳閱!
-
智慧生態社區,抵費地基金,平均地權基金,市地重劃,區段徵收,宜居永續城市,第三十六期2018/7/18基金健全 建設金源─智慧生態社區永續發展臺北智慧生態社區示範計畫的推進,無論是舊區再生或新區開發都需要經費支持,而地政局經管兩大作業基金─「臺北市土地重劃抵費地出售盈餘款基金」、「臺北市實施平均地權基金」,就是智慧生態社區的重要推手!我們在去年6月曾針對兩大基金作過詳盡的介紹(臺北地政第二十三期:平均地權基金、重劃抵費地基金大不同),以下將介紹兩大基金如何運用、支援智慧生態社區的永續發展。重劃抵費地基金 5項審議重點營運精進 臺北市土地重劃抵費地出售盈餘款基金(以下簡稱重劃抵費地基金)源自於地主參與重劃共同負擔之抵費地出售後盈餘半數,專款專用回饋於該重劃區。重劃抵費地基金目前有22個專戶(24個重劃區),並設有管理委員會,透過市府各機關學校向管理委員會提案申請支用,作為區內增加公共建設及管理維護的費用補助。 為結合在地需求、增加提案執行的可行性,並有效支持智慧生態社區計畫的推進,地政局在今(107)年5月將臺北市土地重劃抵費地出售盈餘款基金審議原則修正為5項審議重點(圖1),確保提案計畫符合合法性、合理性、一致性、公益性及可行性,並將跨域整合、符合地方需求與特色或公民參與程序以及智慧生態理念納入審議原則,促使各提案計畫能調查重劃區公共設施及公有建築現況,蒐集在地居民及使用者意見,融合公民參與並依在地特色提案,以確保抵費地盈餘款運用立足於各該重劃區的共同利益,落實宜居永續城市的願景。圖1 重劃抵費地基金5項審議重點平均地權基金 修法變革發揮更大效能 臺北市實施平均地權基金(以下簡稱平均地權基金)原本主要用於辦理照價收買、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業務,性質為辦理開發之長期投資。為使平均地權基金合理靈活運用,提升運作效能,達成整體開發區永續發展目標,近年來地政局推動臺北市實施平均地權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自治條例(以下簡稱平均地權基金自治條例)修法,除了將比照重劃抵費地基金建立管理委員會審議機制,同時並將已辦竣整體開發區再發展之建設、維護、管理等費用納入支用範疇。平均地權基金自治條例已在今(107)年6月經市議會三讀通過,7月6日公布施行。後續將設置管理委員會、訂頒審議原則,未來無重劃抵費地基金的市地重劃舊區及區段徵收區域,皆可以平均地權基金支應其發展建設!兩大基金支援 智慧生態社區永續發展! 公共建設是政府的責任與義務,但龐大的資金投入亦使政府的財政負擔日益沉重,因此資產活化及多元化的財務運用方式,使政府機關與公共建設得以永續經營,是近年來世界各國及城市努力的目標。「重劃抵費地基金」及「平均地權基金」兩大基金的制度檢討與變革,除了擴大基金挹注範圍,確保各整體開發區建設維管的經費來源,使得健全財務以永續經營整體開發區,另一方面更是將跨域整合、在地需求、公民參與的精神以及智慧運用與生態環境的導入,逐步落實於全市57處整體開發區,以有效持續推動智慧生態社區計畫及市政建設,讓我們一起朝宜居永續臺北的目標前進吧!圖2 兩大基金支應全市57處整體開發區永續發展
-
第三十五期2018/6/21健全房市回顧與展望面對房市亂象及舒緩高房價問題,北市府推動健全房市政策,除不斷累積執行成果也持續深化精進,本(107)年度再發布「2018臺北市健全房市政策與行動」作為北市房市政策執行依據,同時透過建置專網及發行電子專書,讓民眾及各界明瞭、掌握政策內涵及辦理情形。健全房市續推動 行動方案展成效 為紓解房市結構性問題,北市府深入分析高房價成因,據以找出可能解決方案,並綜整提出「臺北市健全房市政策與行動」,從「資訊半透明」、「交易頻爭議」、「價稅不合理」及「市場高起伏」等問題癥結切入,分別提出「資訊透明」、「交易安全」、「價稅合理」及「金融管理」等四面向解決對策。其中,「金融管理」雖對整體房市變動影響甚深,惟囿於信用管制、貸款、融資借款乘數及利率等金融管制手段均屬於全國一體性措施,歸屬中央權管,因此臺北市健全房市政策從另三大面向整合歸納策略及行動方案(圖1),舒緩房市亂象及問題。圖1:房市問題與對策 「臺北市健全房市政策與行動」作為市府相關單位房市政策具體執行依據,推動迄今已累積豐碩成果,地政局除大社區交易履歷、預售屋管理新制及地價區段細緻化等全國首創或領先六都之亮點成效(圖2),經盤點從「資訊透明」、「交易安全」、「價稅合理」三大面向分述執行成效如下: 資訊透明:提供全面、即時、正確的房市資訊,每年創新加值應用服務,精進實價查詢功能與發布多元指標資訊,協助各界掌握房市資訊與脈動,共累積以下8項全國首創服務: 104年:發布住宅價格指數(共66期)、不動產動態報導(月報37則、年報4則)等2項服務。 105年:發布臺北找房SOP─熱門路段房價&租金索驥(共3年)、新增顯示詳細使用分區與移轉持分等2項服務。 106年:發布商辦租金指數(共8期)、新增實價查詢大社區交易履歷(提供926個百戶以上社區)及大數據統計分析等3項服務。 107年:發布房市指標溫度計。 交易安全:按交易流程從事前、事中、事後分別執行各項交易安全管理措施,督促業者自律並提供消費警訊,以維護市民交易安全: 104年:檢討訂定「臺北市預售屋聯合稽查作業要點」、規劃建置不動產消費爭議加值統計系統。 105年:首創建置不動產消費爭議加值統計系統、推動預售屋契約預審、公開違規不動產經紀業者名單等3項服務,同時規劃建置不動產說明書雲端服務平台,六都第一。 106年:首創推動預售屋管理新制、不動產說明書雲端服務平台建置完成、不動產消費爭議業者地圖、訂定不動產契約違規裁罰基準等4項服務。 107年:辦理租賃新制多元宣導。 價稅合理:以公平、合理為原則,持續透過科學化、專業化方式精進地價查估,促使地價回歸專業,健全房地稅制: 推動地價區段細緻化、區段地價差異化,近4年地價區段累計新增率11.59%,六都第一,落實量能課稅原則。 漸進調整公告土地現值趨近一般正常交易價格,衡平土地增值稅基,107年公告土地現值占一般正常交易價格比例為95.23%,六都居首。 建議中央縮短公告地價調整頻率,及時反映地價動態,同時積極參與中央「房地評價及稅制研商平台」,協助並建議推動價租分離。圖2:近4年健全房市三大亮點成效健全房市展望未來 地政維新臺北宜居 本年度「2018臺北市健全房市政策與行動」,共三大執行面向、九大策略,計42項行動方案(16項創新)(延伸閱讀:電子報第31期2018臺北市健全房市政策與行動-Part 1資訊透明、Part 2交易安全、Part 3價稅合理),刻由市府各單位依期程執行辦理中,民眾如要了解行動內容與上線時間等相關資訊,可至「居住正義之健全房市」專網動態查詢,亦可參考地政局於6月全新發行的「2018臺北市健全房市政策與行動」電子專書,內容從房市回顧、趨勢觀察進而闡述政策脈絡及定調行動方針,且完整收錄2018健全房市研商歷程、新增亮點、整體架構及行動方案細項內容,歡迎市民下載閱覽及指教(圖3)。圖3:健全房市專網與專書 展望未來,高房價問題解決與改革非一蹴可幾,且為因應瞬息萬變的全球化、都市化、少子化社會,地政局已將健全房市列為未來重要施政項目,並持續深化精進政策、構思未來方向(圖4)。圖4:健全房市未來展望 房市與房價問題所涉層面廣泛,且隨著都市化與全球化正持續轉化,如何面對、理解與解決,考驗著政府的能力與毅力,市府將持續推動健全房市政策與行動,期能完善不動產交易制度與市場環境,進而引導市場健全發展,逐步邁向居住正義,達到宜居臺北目標。
-
2018/6/15臺北市106年不動產市場動態年報資訊的公開透明是引導不動產市場健全發展的重要工作,為提供完整的不動產資訊,讓各界掌握房市脈動趨勢,本府地政局以買賣登記及實價登錄資料為基礎,分為兩大部分進行大數據分析,第一大主軸從市場總體面出發,回顧分析臺北市近年整體房市。第二大主軸則以106年不動産實價登錄資訊統計分析不動產次市場面,包括住宅市場、辦公市場、店面市場及停車位等市場型態資訊,解碼實價資訊,透明房市脈動。總體面105年建物買賣登記棟數創超低量後,106年跌勢暫止小幅回升 綜觀全市89年至106年建物買賣登記棟數趨勢,交易量波動狀況易受政府施政及整體經濟環境影響,建物買賣登記棟數,以95年68,976棟為歷史最高點,105年的21,500棟為歷史最低點,而106年後期隨景氣對策信號由黃藍燈轉為綠燈,整體經濟景氣回穩,106年建物買賣登記棟數為23,447棟,較105年增幅9.06%(詳圖1)。 圖1 臺北市歷年建物買賣登記棟數及季平均棟數趨勢圖106年全市建物第一次登記棟數、核發使用執照戶數皆創下歷史新低點 建造執照與使用執照的總核發數量,長久以來被視為預售屋與新成屋的供給量指標,106年核發建造執照戶數較105年增幅7.86%,而106年核發使用執照戶數較105年減幅3.5%,另106年全市建物第一次登記棟數、核發使用執照戶數皆創下歷史新低點(詳圖2)。圖2 核發建照執照戶數、使用執照戶數、建物第一次登記棟數106年不動產經紀業執業中家數較105年減少5家 100年6月實施奢侈稅、101年實施實價登錄後,102年後不動產經紀業家數成長趨緩,整體家數於104年達到最高1,049家後下滑,106年執業中家數為1,004。同時不動產經紀業開業家數比呈現下降趨勢,106年不動產仲介經紀業開業家數比為歷年最低僅36%,不動產代銷經紀業家數比為歷年第二低31%,兼營仲介及代銷經紀業開業家數比為歷年最低26%。(詳圖3) 圖3 臺北市不動產經紀業執業中家數及開業家數比分析圖次市場面102年至105年住宅交易量及金額逐年下滑,106年止跌回升 全市102年至106年實價登錄住宅交易件數分別為21,860件、15,246件、13,912件、11,386件及12,349件,102年至105年間交易量逐年下滑,106年交易量止跌回升,交易件數較105年增加8.46%,交易總金額亦較105年增加16.85%。以各季交易量比較,每年第2季交易量均為最高,其中最高量出現在102年第2季交易件數6,544件,最低量則落在105年第1季1,961件,高低量間相差2.34倍(詳圖4)。圖4 102至106年住宅交易量及總金額圖106年全市平均交易總價上升7.76%,平均交易單價微幅下跌0.65% 102年至106年全市平均總價分別為2,190萬元、2,330萬元、2,507萬元、2,293萬元及2,471萬元,106年平均總價較105年上升7.76%。106年各行政區平均總價最高為大安區3,333萬元,最低為萬華區1,537萬元。平均交易單價部分,102年至106年全市平均單價分別為62.3萬元、66.3萬元、64.6萬元、62萬元及61.6萬元,106年平均單價較105年微幅下跌0.65%。106年各行政區平均單價居冠為大安區每坪85.2萬元,最低為文山區每坪48.3萬元(詳表1)。表1 106年各行政區平均交易總價、平均交易單價及排名106年辦公市場信義商辦價格及毛利率最高 信義商辦於平均交易單價、平均月租金及平均毛利率皆居第一名,可說是價格最高貴的辦公商圈。廠辦部分,南港經貿廠辦平均交易單價及租金最低,廠辦毛利率內科園區居冠(詳圖5)。圖5 主要辦公商圈價格及平均毛利率106年店面市場忠孝商圈店面租賃量持續稱王 「主要街道店面」102至106年平均月租金單價前3名依次為忠孝商圈、西門商圈及士林商圈,分別為每坪15,425元、11,023元及10,770元。「非主要街道店面」平均月租金單價排序與主要街道店面大致相同,依次為忠孝商圈、西門商圈及站前商圈,分別為每坪6,133元、6,113元及5,209元(詳圖6)。圖6 全市主要店面商圈平均租金示意圖坡道平面車位單價為每坪房價3.68倍,大安區單價最高,文山區單價最低 全市各行政區坡道平面停車位平均單價以大安區326萬元為最高,文山區186萬元最低。機械(含坡道機械及升降機械)停車位平均單價以大安區183萬元最高,文山區122萬元最低。統計全市停車位價格比值,坡平車位為每坪房價3.68倍,機械車位價格則為每坪房價2.29倍(詳表2)。表2 102-106年各行政區車位價格比值一張表看懂106年臺北房市 經整理分析以上106年資訊,彙整如表3,希藉由重點的掌握,一張表看懂106年臺北房市,目的更在於透明資訊,進而健全房市(詳表3)。表3 臺北市106年房地產分析重點表 分類 重點整理 總體市場 106年建物買賣登記棟數止跌回升、建物第一次登記棟數、核發使用執照戶數皆創下歷史新低點,另106年本市交易量以中山區居冠,內湖區緊追在後。 106年不動產經紀業執業中家數較105年減少5家,不動產經紀業開業家數比均低於40%;另預售屋管理新制全面納管65案。 土地交易量反彈回升,106年交易量及總金額大幅增加48.74%、20.5%。 房地交易量及總金額止跌回升,惟106年交易量僅為102年之53.89%。 住宅市場 106年住宅交易量止跌回升,較105年增加8.46%,中山區交易件數連5年穩居第一。 中山區交易總金額持續居高,與最低大同區相差5.38倍。 106年平均交易單價微幅下跌0.65%,大安區連續5年蟬聯第一,文山區連續3年最低。 辦公市場 信義商辦交易單價最高、租金最貴,內科廠辦交易單價最低、租金最便宜。 商辦毛利率信義商圈最高,廠辦毛利率內科園區居冠。 店面市場 106年店面買賣交易量減少11.3%,總金額止跌微升,增加5.68%。 主要街道與非主要街道店面平均租金,均以忠孝商圈奪冠,西門商圈名列第二,士林、站前商圈分別位居第三。 車位市場 坡道平面車位大安區326萬元最高、文山區186萬元最低,機械車位大安區183萬元最高、文山區122萬元最低。 坡道平面車位平均單價約為每坪房價3.68倍 ,機械車位為2.29倍。 更多年報資訊 本年報完整呈現出不動產市場交易量、價的真實情況,其用意在於透明房價資訊,提供全面的不動產資訊,讓任何想了解或進入臺北市不動產市場的人,無論是學界、業者或消費者,皆更能掌握市場脈動,深入了解房市交易狀況,引導不動產市場健全發展。另更多有關住宅、辦公、店面及停車位等次市場詳細資訊,以及熱門交易路段房價租金資訊,詳見不動產動態報導專區。
-
第三十五期2018/6/13首發房市指標溫度計 全面解讀房市好Easy為提供民眾整合房地產住宅市場代表性指標資訊,北市府地政局全國首創發布臺北市房市指標溫度計,從「供給面」、「需求面」、「交易價格面」、「交易量能面」及「負擔面」等五大構面,參考國發會景氣指標分數及燈號的發布方式,提供外界解讀。最新一期106年第4季房市指標溫度,供給面與需求面均為黃藍燈,市場供給、需求相對偏弱;交易量能面為綠燈,市場動能穩定;交易價格面與負擔面分別為紅燈及黃紅燈,顯示住宅價格位處相對高點、民眾購屋負擔偏高。為什麼要編製房市指標溫度計► 發布溫度計,房市好解讀 在資訊爆炸時代,當前房地產市場各項指標多樣,一般民眾難以理解及窺探房市場現況與全貌。北市府地政局從使用者角度為出發,思考能夠整合房地產市場具代表性資訊,提供民眾好理解,門檻低,容易理解,足以觀察房地產市場輪廓的衡量指標,從而催生臺北市房市指標溫度計。► 資訊促透明,房市更健全 發布臺北市房市指標溫度計,能夠提供更全面、客觀、完整的房市資訊,有利於促進資訊透明,對於本府推動健全房市行動亦具指標性里程。什麼是房市指標溫度計 臺北市房市指標溫度計,是選取具代表性的房市檢測指標,運用長時間數據資料,透過統計方法計算出當前房市活絡情形,相對於過去的歷史位階,並參考國發會景氣指標分數建立及燈號,提供外界解讀。► 整體架構與指標組成 北市房市指標溫度計歸納參考專家學者見解,將房市指標衡量構面,劃分為「供給面」、「需求面」、「交易價格面」、「交易量能面」及「負擔面」等五大構面,透過各項構面由不同角度切入,分別採集具代表性且持續發布的適當指標,檢測房地產市場(詳圖1)。圖1 房市指標溫度計整體架構及指標組成► 建立燈號解讀房市指標溫度 在各構面指標選取,經標準化後之個別指標採計後,由冷至熱轉換為0~10分,並為利民眾解讀,參考國發會景氣燈號劃分方式,5等級距進行燈號轉化,分別表示為冷的藍燈、偏冷的黃藍燈、穩定的綠燈、偏熱的黃紅燈及表示為熱的紅燈。106年第4季房市指標溫度計搶先看 地政局於107年6月發布首期臺北市房市指標溫度計,5大構面依據資料起始時間按季發布至最新一期(106年第4季),整體及各項構面當期燈號分數及趨勢圖分述如下。► 整體構面-本季住宅市場供給仍弱、需求微升、交易價格高而持穩、交易量能回溫、民眾購屋負擔仍偏重 本季住宅市場供給面為偏冷黃藍燈且分數走低,表現相對疲弱;需求面維持黃藍燈,構面分數則較上季略有成長;交易價格面持續呈現過熱紅燈,住宅價格持穩仍位處相對高點,本季構面分數持平;交易量能面受建物移轉棟數增加影響,交易活動量能回溫,觀察構面分數明顯上升,燈號由偏冷黃藍燈轉為穩定綠燈;負擔面因交易價格居高不下,本季燈號維持偏熱黃紅燈,分數持平,民眾購屋負擔仍偏重,如圖2。圖2 106年第4季房市指標溫度計整體構面燈號及分數示意圖►供給面-由綠燈轉黃藍燈,市場供給短中長期走勢趨向保守 本季供給面燈號由代表穩定的綠燈轉向偏冷黃藍燈,觀察綜合趨勢97年達高點後即逐步走低,前5年、前10年分數均線同步走低,市場供給短中長期走勢趨向保守(如圖3)。圖3 供給面燈號及分數趨勢圖►需求面-維持黃藍燈,市場需求短期略有回升、中長期持穩 本季需求面燈號維持偏冷黃藍燈,構面分數略有回升,觀察前5年及前10年分數均線趨勢變動和緩,且多位於穩定綠燈級距,顯示市場中長期需求穩定(如圖4)。圖4 需求面燈號及分數趨勢圖►交易價格面-維持紅燈,市場價格短期持穩、中長期漲勢趨緩 本季交易價格面維持過熱紅燈,分數持平,觀察綜合趨勢自94年起一路攀升,帶動前5年、前10年分數均線同步走揚,至104年第4季漲勢始漸趨緩(如圖5)。圖5 交易價格面燈號及分數趨勢圖►交易量能面-黃藍燈轉綠燈,短中期交易活動回溫、長期失溫趨緩 本季交易量能面由偏冷黃藍燈轉升為穩定綠燈,觀察綜合趨勢自90年至92年達到高點後即逐步下修,前5年、前10年分數均線同步走低,至105年第4季迄今,前5年分數均線小幅回升,前10年分數均線下修走勢趨緩(如圖6)。圖6 交易量能面燈號及分數趨勢圖► 負擔面-維持黃紅燈,住宅負擔短期持平、中長期升溫漸緩 本季負擔面燈號維持偏熱黃紅燈,觀察綜合趨勢自94年一路升高,帶動前5年、前10年分數均線同步走升,至104年第3季迄今升幅始漸趨緩(如圖7)。圖7 負擔面燈號及分數趨勢圖每季定期發布,歡迎關注掌握 地政局表示,臺北市房市指標溫度計未來將每季定期發布,民眾如想了解相關編製說明及掌握最新臺北市住宅市場指標溫度趨勢,即日起歡迎至地政局房市指標溫度計專區網站即時關注。
-
第三十四期,主題報導,區段徵收,拆遷安置2018/5/11開發拆遷 貼心服務
-
徵收,專案住宅,優先承租,多元安置,第三十四期2018/5/11多元安置邁大步多元拆遷安置方式圖1 專案住宅現況 市政府為了照顧開發區內民眾的居住需求,並達到妥適安置的目標,在進行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開發時,即配合當地住戶需求,首創「先建後遷、分區施工」之開發方式,分期分區辦理地上物拆遷作業及工程施工,同時市政府也在開發區内劃設專案住宅用地興建安置住宅(詳圖1),配售給符合安置資格之原住戶。其中,第1期拆遷範圍的原住戶已於98年先行搬遷,市政府也在這些住戶等待進住專案住宅前,核發給具安置資格之原住戶每月2萬元之房租津貼,以補助其在外租屋之需求;第2期拆遷範圍的原住戶,則可繼續於現地居住至專案住宅興建完成,再直接進住專案住宅,以免去2次搬家的辛勞。市政府興建專案住宅除能使原住戶延續既有之社區情感網絡外,亦可降地開發過程對民眾生活的影響。拆遷戶優先承租 考量本區段徵收仍有廣大未獲配售專案住宅之原住戶,本市再創全國首例制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區段徵收專案住宅優先承租方案,保留專案住宅最多117戶供當地原住戶以優惠價格優先承租。 為確保住宅資源合理提供予居民,申請人必須符合八大條件(詳圖2),才能取得一般身分拆遷戶資格;又若一般身分拆遷戶符合低收入(中低收入)戶資格、老人(65歲以上)或身心障礙等條件者,更能取得特殊身分拆遷戶資格,並以市價行情3折至6折享有更優惠之租金價格。圖2 專案住宅優先承租八大條件 原則上符合一般條件者,皆可以市價行情8折(即16,000元)優先承租本專案住宅;惟符合特殊身份條件者,再依據不同家庭年收入所得,可以市價行情3折至6折(即8,000至13,000元)取得優先承租資格。 本案承租租期為3年,期滿合於承租資格者,可以再續租1次;6年期滿後,若係屬於特殊身分資格者,經過本市同意可再延長3年,以2次為限,最長租期可長達12年。租得安心 住得放心 為便利民眾選配房屋、體驗屋內現況,本市於107年3月31日開放專案住宅供民眾參觀,由地政局土地開發總隊同仁帶領參觀介紹屋內設施。本專案住宅有3房或4房型供居民彈性選擇,並配有基本傢俱設備,承租戶亦可自行增添裝飾,建立屬於自己溫暖的家。圖3 專案住宅優先承租看屋作業 目前已於107年4月13日完成專案住宅承租選屋階段,接下來將待契約簽訂完成,即可安排承租戶入住流程。圖4 專案住宅優先承租抽籤選屋作業
-
第三十四期,主題報導,公共工程2018/5/11前瞻公共工程 北科示範園區
-
第三十四期,主題報導,智慧生態社區,節能防災2018/5/10打造北市標竿型智慧生態示範社區
-
公辦市地重劃,文山一期,南港三期,第三十四期,主題報導2018/5/3重劃再生‧宜居臺北臺北建城至今雖有130餘年,相較各大都市,臺北市尚算年輕,但早在日據時期即有土地重劃,光復後臺北市政府除了督導民間自辦市地重劃工作,亦陸續完成41個公辦市地重劃任務,近來地政局土地開發總隊更以融入地區縫合、智慧生態、公民參與及歷史保存元素的重劃4.0模式,辦竣了文山區第一期及南港區第三期2處公辦市地重劃區,為臺北市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圖1 文山一期市地重劃區特色樂活美景‧河濱宜居-文山一期 於105年完成土地點交的文山一期市地重劃區是改制為文山區20餘年來首件公辦市地重劃案,透過都市計畫變更解決配地困境,達成土地分配結果零異議,同時納入綠建築規範,成為重劃典範。(圖1) 本案開發前散見低矮陳舊的房屋,土地閒置或僅作為零星農用及臨時停車場,曲折不通的巷道防礙地區交通且阻隔了社區與河濱公園;開發後,新闢道路方便政大生活圈民眾通行及親近河濱公園,充份善用位於政大生活圈景美溪畔的絕佳地理位置,再者採用透水性鋪面與滲透性側溝的「海綿城市」概念設計,更兼具治水防洪、回補地下水、調節溫溼度及降低城市熱島效應。 文山一期整個重劃區緊鄰景美溪河畔、視野廣闊,傍晚沿著河堤悠閒散步,到週邊的「萬興櫻花生態景觀公園」走走,週邊植有山櫻花及八重櫻等,春來賞花悠然自在,誰說在臺北生活就一定要腳步匆忙呢!跨區重劃‧城市再生-南港三期 臺北市政府不只關心民眾住的品質,也思考著都市再生及平衡發展,近年來積極推動東、西區門戶計畫,並透過南港三期市地重劃取得五大中心之北部流行音樂中心與轉運站等2大用地,奠定「東區門戶計畫」的先行基礎(圖2)。 南港三期位於東區門戶計畫的樞紐位置,緊鄰南港車站,不僅提供文化、新創產業發展,也保留歷史建物、老樹等,還有兼具智慧生態設計的新式公園(圖3),讓南港人在發展中亦可享有一份怡然自得的悠閒情趣。圖2 南港三期市地重劃區基地位置圖3 兼具智慧生態設計的瓶蓋印象公園共創宜居永續臺北 時代在進步,重劃也在進步,從推土機的單一路線,到注重公共設施開闢、納入城市健全發展的都市設計概念,現在重劃還要思考文化傳承、環保永續、公民意識等,一路進化到讓居民更幸福的重劃4.0模式。 臺北市是我們的家,市地重劃就像整理家務一般,讓臺北煥然一新、舒適宜人,兼具環保、文化、公民參與的重劃4.0思維更讓臺北的發展值得期待,只是市府獨自努力的成效有限,惟有透過公私協力、跨機關的多方合作,並採用智慧生態的思維,才能在都市發展與環保永續、文化傳承與智慧創新中創造雙贏。 未來的臺北我們一起打造,臺北的未來我們一同參與。
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 本站使用正體字 聯絡資訊 各科室電話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3樓(交通資訊) 傳真:(02)2720-2107 電話:02-27208889 (代表號)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 (免付費電話服務,公共電話,放心講及第二類電信除外) 轉7522(服務台) 或 地政局各單位服務電話
Copyright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 2022 - 臺北地政 (zh-TW) 網站到訪人次: 545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