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再開發,防災公園,第十九期,智慧生態社區,日本2017/2/21旭日東升的晨光-日本二子玉川東地區再開發rise
-
第十九期,智慧城市,他山之石,多元開發,市地重劃2017/2/21他山之石-柏之葉智慧城市
-
2016/11/14高雄紅毛港開發簡介
-
第十一期,服務品質,他山之石2016/6/3挑戰政府服務品質獎為了讓服務品質更上一層樓,並獲得行政院服務品質獎的認證,透過舉辦「地籍測量坐標轉換技術發展與提升服務品質研討會」的機會,本市特別邀請第七屆行政院服務品質獎得獎機關—新北市汐止地政事務所與桃園市桃園地政事務所,分享參獎的心路歷程與經驗。 汐止地政-汐(繫)住幸福-LIVE 以「繫住幸福-LIVE」為服務主軸,汐止地政事務所透過「服務是(汐)萬金-方便又貼心」服務理念付諸實現,地籍課鄭婉純課長解釋,這句話傳達出將民眾擺在首位,同仁更以十二萬分敬意與專業來守護民眾權益的概念。並藉由「三省有幸(省時、省錢、省力氣)」的便利流程、「賓主盡幸」的企業責任與「E點確幸」的便捷網絡來提升服務品質,讓民眾真正感受到「方便又貼心」。 汐止地政事務所以「LIVE」為服務關鍵策略,其意涵為: LOVE人本關懷:提供專人翻譯服務及不便人士到府到院服務。 In depth深耕在地:提供工作站預約收件服務及駐點假日換狀服務。 Vigor活絡市場:提供雙向式跨縣市代收、農會代收抵押權塗銷案及逾期未領狀地建號管制服務。 Ensure產權保障:加強人員的專業教育訓練以及製作知識懶人包。 桃園地政-ACE策略 桃園地政事務所提出「ACE」策略,達成「主動關心,服務到家」、「臨櫃服務,一次OK」、「民眾不出門,能辦大小事」三大服務目標。 A(Active,主動)代表積極主動對弱勢、高齡、行動不便或不熟悉政府業務的民眾提供駐點或到府服務,C(Connection,聯繫)則是透過單一申辦櫃台的設置,整合橫向內部單位及縱向外部機關,達成「一處收件、全程服務」,E(E-Government,電子化政府)代表電子化政府服務,包括電子謄本、其他證明文件線上申請及「桃地雲」雲端辦公室等雲端服務項目。 王昌富主任透露,了解民眾的需求、以民眾角度出發,才能不斷推出各項貼心的創新服務。傾聽民眾的抱怨,並帶著真誠與耐心面對,方能與民眾建立信任感,獲得肯定,這也是「ACE」策略啟發的原動力。 塑造屬於臺北地政的特色 綜觀以上2個得獎機關的便民措施,其實臺北市多已實施,且行之有年。但各地政事務所較欠缺以簡潔活潑的標語呈現核心價值及服務理念,不易彰顯機關的鮮明形象,相形之下,民眾對本市的地政服務較無深刻印象。未來各地政事務所在表現為民服務績效上,應設計具特色的服務策略標語,並建立與便民措施之聯結性,在民眾心中烙下印記,讓地政服務更有感。
-
英國,他山之石,綠色新政,生態城,ECO-TOWNS2015/11/11英國生態城推行的起與落英國政府自2007年工黨布朗政府開始全面有計畫地推動生態城(Eco-Town),不但透過國家減碳政策研究於2008年通過氣候變遷法(Climate Change Bill),並為因應人口成長與居住壓力,擬提供平價住宅 (affordable housing) 之零碳生態城。故接續於2009年公布「生態城鎮規劃政策」,除列舉政府的政策目標,闡述生態城鎮規劃的原則、區位準則、區域空間策略、規劃申請決定與後續監控機制外,並訂定包括從零碳城鎮、氣候變遷調適、住家、就業、交通、健康的生活方式、地區性服務、綠色基盤、地景與歷史環境、生物多樣性、水資源、洪泛風險管理、廢棄物、主要計畫、過渡轉換計畫到社區與治理等16項具體的生態城鎮標準,經公開遴選符合標準的申請案件,核定第一批四處示範性生態城計畫 (每處約5000戶住宅規模,提供30%-50%的平價住宅),並於據以輔導補助建設經費 (6千萬英鎊)推動,預計至2020年完成10處以上的生態城(註1)。圖:英國生態城計畫政策與聲明封面雄心壯志的政策縱使英國以明確的國家政策由上而下推動四處生態城鎮之治理架構另人印象深刻,但其實際執行仍遭批評缺乏有效的水平和垂直的政策協調(註2)。就在2015年英國政府正式發文公告,生態城的計畫因為對環保成效不彰,將在該年3月4日中止此計畫(註3)。 其實就在保守黨黨魁卡麥隆2010年5月上任時,便能預見生態城失敗的未來。2011年4月聯合政府宣布因預算縮減,經審核後只保留位在牛津郡的NW Bicester生態城房屋繼續以環保標準興建(註4),剩下whitehill-Bordon, St Austell and Clay country與Rackheath四城的房屋只須符合現行住宅標準。卡麥隆政府以興建住宅來解決英國房屋短缺的問題,透過優惠環保貸款(註5)方式鼓勵興建符合零碳標準與的「綠色新政」(Green Deal)(註6),取代了布朗政府的生態城政策(註7)。圖:NW Bicester環境策略圖1(來源:http://www.urbandesigndirectory.com/projects/bicester-garden-city-masterplan)圖:NW Bicester 環境策略圖2 (來源:http://nwbicester.co.uk/about-nw-bicester/)政策規劃與執行才是關鍵 如果將生態城的失敗僅歸咎於政黨輪替,也失之偏頗。許多針對生態城疏失的投書,都指出缺乏完善的規劃,並沒有真正設下目標標準。而且太過於上行下效,以至於無法與地方的需求銜接,僅是蓋房子卻缺乏社區營造,忽略了居民生活型態才是發展永續的基礎之一(註8)。再者四個示範社區地點偏遠,交通不便也是被詬病之處,反而增長汽車的需求。撇除政策面的問題,生態城有可能帶來大量新遷戶而降低郊區居住品質的「避鄰效應」(NIMBY)(註9)發酵,陳情抗議者不乏英國名人,也造成原本提出10餘個候選城市,造成最後只有4個城市被選定的緣故(註10)。 英國生態城的失敗可以看作是現實與政策執行不一致的結果,整體計畫顯然流於輕率,假使可以回到以當地需求為出發點,例如向自2002年起至今仍然運作的貝亭頓(BedZED)(註11)取經,投入安全蔬菜、宜居的生活步調,不需要被指定為生態城也能建立一個真正有益生態環境的社區。上下圖:貝亭頓住宅的屋頂上壯觀的太陽能板與綠化(來源:http://www.greenroofs.com/projects/pview.php?id=547)註釋:1.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7773/pps-ecotowns.pdf2.Tomozeiu, D. and Joss, S. (2014). Adapting adaptation: the English eco-town initiative as governance process, Ecology and Society 19(2): 20. http://dx.doi.org/10.5751/ES-06411-1902203.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proposed-cancellation-of-eco-towns-planning-policy-statement-1-determination-on-whether-a-strategic-environmental-assessment-is-required4.http://www.planningresource.co.uk/article/1062141/exclusive-policy-axe-set-bring-eco-town-revisions5.綠色新政的貸款內容是提供一筆提升能源效益的款項,爾後可由減少的電費作為償還貸款的費用,但是貸款利率7%遠大於一般利息負擔,以及原屋主搬遷後貸款移轉至新遷入住戶等政策瑕疵,因此各界對綠色新政多有負面看法。6.http://ppt.cc/ky9Pk7.http://ppt.cc/f2oRV8.http://ppt.cc/SbyH69.http://ppt.cc/qXWoy10.http://www.architectsjournal.co.uk/who-killed-the-eco-town/5204103.article11.http://e-info.org.tw/node/50203
-
2015/11/10生態城市開發:德國海德堡班斯塔特德國海德堡車站鄰近的國鐵車場1997年熄燈關廠後,總計116公頃的可用土地依據2001年都市設計競圖結果,海德堡市政府據此於2003年核定此開發計畫,期待將此地開發成一個智慧生態市的示範地區—班斯塔特(Bahnstadt)。智慧節約能源 班斯塔特最為人所知的特色是城市內無論商業區或住宅皆採被動式房屋建築(passive house),是全球最大的被動式房屋社區之一。被動式房屋能製造出冬暖夏涼的室內環境,減少了對供熱製冷系統的需求,因此能夠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 除了被動式建築外,班斯塔特將會是歐洲最大使用智慧電表概念的社區,可以完善記錄用電模式,優化電力使用。此外區內自行車道裝設LED路燈,省電路燈在無人時僅會有10%亮度,當紅外線感應有動態物體逼近時,馬上轉為100%亮度,並在通過後隨即恢復原狀。此舉措除了節能省電外,同時保護夜行性昆蟲與動物的生態。 全區引進雨水回收系統,地面鋪設的行人磚留下可以讓雨水滲透的縫隙,讓天然的水氣灌溉路街道上的綠色植物。無須多浪費自來水與人力灑水,也能涵養地下水源,調整本地微氣候。上圖:以區內藍格池為例,滲透到地面下的水能透過引導停留於土地中。(來源:Bahnstadt)下圖:雨水也會被收集在建築物間的小型水池中,同時具有景觀與蓄水功能。(李得全攝)友善地球環境 即使使用了被動式房屋建築,但是城市仍舊需要電力運作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提供熱能,這部分採用了太陽能發電,以及一座使用再生能源的發電廠。這一座發電廠以燃燒木材取得電力,主管機關經過計算發現造林發電的對生態衝擊更小。每年發電約需燃燒6萬噸木材,燃燒後產生的灰燼則能再利用於養護本地植物。上圖:木材能源系統循環示意圖─樹木供應木材,燃燒後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可供給樹木行光合作用,灰燼則用來涵養樹木生長。(來源:Bahnstadt)班斯塔特原本不是動物生態很活躍的區域,但在車場關閉後引來一批捷蜥蜴(sand lizard)與歐洲壁蜥(common wall lizard)前來聚集。開發計畫時這3500位住客沒有被遺忘或忽視,工地開挖之前便全數被遷移到班斯塔特外圍特別打造的乾石牆區,滿布的孔隙適合蜥蜴、昆蟲、鳥類築巢,週遭生長的百里香、佛甲草和貓草同時也適合當地蜜蜂與蚱蜢居住。人類活動本來就應當與自然互動,保護且保存當地的物種特色,讓自然生態永續長存。上圖:乾石牆內錯落的縫隙是生物絕佳的築巢地(李得全攝)當我們思索智慧生態社區時,是希望追求經濟發展時不犧牲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育,班斯塔特的案例即是把開發帶入環保議題,顧及人類與自然的和諧,把理想落實在真實的開發與生活,因此成為智慧生態社區的示範,在2022年全區逐步完工過程中,相信能帶來更多智慧生態城市實際運作的經驗予各國城市做為重要的參考。
-
他山之石2015/11/10綠色荷蘭 綠色臺北臺北市的捷運及公共運輸四通八達且廉價,讓人們在生活、工作及旅遊上有多樣的交通方式選擇,然而仍有相當比例的人為了方便,即使塞車,仍習慣開車出門,甚至對於臺北市政府推動「減少汽車車道作為自行車使用」有反對的聲音出現。荷蘭怎麼做到自行車高普及率且能延伸到日常生活?值得深入了解。自行車:荷蘭集體記憶 1870年代,當時的荷蘭皇后Wilhelmina常騎自行車公開亮相,是一種深植人心,縮短社會貧富階層差距的典範;另外騎自行車環繞荷蘭一圈作為男孩成年禮也蔚為流行,無形中也凝聚了荷蘭人的國家認同。Stop_de_Kindermoord 荷蘭在1940至197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政府配合拓寬道路、廢自行車道,讓出空間給暴增的汽車,後遺症是汽車與自行車交通動線混雜。1972年有3,264人騎自行車在街頭死亡,超過400名死者是14歲以下的兒童,1973年兒童死亡人數更增加到450人,傷心憤怒的家長湧上街頭。其中一位是荷蘭著名報紙De_Tijd的資深記者Vic_Langenhoff,他在報上以「Stop_de_Kindermoord」(停止謀殺孩子)為題,鼓吹父母勿再讓孩子單獨騎自行車上學,甚至引發社會運動。但社運人士說服他,改善道路安全才是降低交通死亡率的治本之道,而不是把孩子隔離在街道之外,自此他們探討如何從源頭提高道路安全性、減少意外發生。使「Stop_de_Kindermoord」成為一句強而有力的口號。圖:荷蘭人在海牙樓前抗議 圖片來源:BICYCLE DUTCH網站提升自行車使用率的配套措施1.自行車友善環境 在1973年,當時荷蘭首相提倡週日不開車,有些城市禁止汽車進入市中心,保障自行車騎士及行人的安全。地方政府也開始進行各種交通設施的實驗,例如台夫特(Delft)改變道路鋪面等創新設計降低汽車車速,創造安全友善的社區道路;1975年海牙及堤堡(Tilburg)在中央政府補助下,鋪設示範性自行車專用道,迅速刺激自行車使用率分別達30-60%與75%。經過近20年的努力,荷蘭在1980年到2005年之間,自行車使用率增加45%,死亡率減少58%;在市區,7公里以下的交通距離,往往騎自行車比開車更快、更方便、更便宜。圖:安全完善的汽車道-自行車道-人行道分離設計2.利用經濟手段讓人自動捨四輪就二輪 阿姆斯特丹的推動策略是:(1)停車費9歐元(比薩4.75歐元/個)的高費率使人們持有汽車成本變高,而選擇不開車出門。(2)當地的道路空間設計對汽車的容納量小,讓使用汽車變得不方便,人們則會 選擇搭捷運出門。(3)在荷蘭買一輛電動機車需花費4,000歐元、取得行、駕照不易、稅賦非常高,但買一部自行車僅200歐元,兩者價差極大,但在使用這兩種交通工具上的便利性差異不大(小排氣量機車可使用自行車道,大排氣量者應使用汽車道),故人們會選擇自行車。圖:小排氣量機車使用自行車道3.企業支持 荷蘭未以法律明令企業應提供沖澡設備給員工使用,但仍有很多企業自發提供,甚至給騎自行車上班的人彈性上班時間。臺北應傾聽民意做出地方特色 荷蘭平坦的地形、少雨涼爽的氣候、人口密度等條件,有利於形塑自行車文化;另政府推動綠色城市不只是單方面由上而下,也不是只求做好鋪設自行車道等硬體設施即可達成,而是有長遠性、整體性、通盤考量的規劃,並傾聽民眾聲音、深獲民眾支持才得以完成。 臺北市在推動綠色運輸時,常將荷蘭的自行車普及率設定為目標,以政府的角度由上而下規劃動線並列出推動時間表,然而卻忽略了臺北市與荷蘭在環境、文化、用路人習慣的差異,並欠缺更深入的與民溝通,了解需求例如機車上下班的需求難以自行車取代,才能獲取民眾的支持;另外在配套上,應有完整的規劃和政策措施例如設法輔導產業生產更廉價的電動機車、政府提供補助鼓勵購買電動機車、設置足夠的充電站以排除使用電動機車的不便性再逐步推動實行,才能建構出屬於臺北、具地方特色的綠色城市。【參考文獻】荷蘭邁向自行車烏托邦之路 鄭詠澤http://lowestc.blogspot.tw/2013/09/1.htmhttp://lowestc.blogspot.tw/2013/09/2.html
-
永續智慧,他山之石,日本,災害應變2015/11/10生活即防災 微小見創新 ─ 日本藤澤永續智慧社區的變形金剛繼上一期(10月份)針對日本藤澤永續智慧社區的主題報導,本期我們將持續從永續生態的角度,介紹該社區因應災變的措施與能力。公共設施功能多樣性-災害應變巧思1.板凳變身爐灶架2.下水道口變身防災廁所3.涼亭變身避難中心4.太陽能板緊急供電5.集會所變身避難所建築永續性-環境共生節能 運用當地風、光、水、熱地理條件,進行建物設計及街區規劃,每戶設置相當棟距,確保採光、通風、日照等條件,以達到建物本身節能。能源自主性-災害應變用電 藤澤永續智慧社區每一戶配備「能源創造儲存整合系統」(Energy Creation-storage Linked System),該系統除了太陽能發電蓄電系統外,另整合燃料電池系統(ENE-FARM),以維持更穩定的電源,於災難發生斷電時,配合HEMS家庭能源管理,可用來供應自家維持生活的必要用電如照明、通訊、電視、冰箱、熱水器等。另社區於緊鄰之市有下水道用地上所設置400公尺長之太陽能板,於災難時,則可供應該社區及鄰近區民3天用量之緊急必要用電(如路燈、監視器、LED提燈、手機等)。社區網絡性-建置SOY LINK平台 SOY LINK意指傳統社會中,街坊鄰居三不五時互相借用柴米油鹽應急之網絡關係,依此概念藤澤永續智慧社區冀由建置社區平台,鏈結居民、商店、企業、團體,進行資訊交流及經驗傳承,強化社區內的網絡關係與凝聚力,增進緊急災變因應效能,如社區內10-20戶組成一共助團體,每年進行防災演練,提升住戶防災意識。If Japan Can ─ Why Can't We? 透過學習藤澤永續智慧社區公共設備的防災設計巧思,與環境共生節能、創能的永續概念,未來本市開發新區,除可積極思考如何在不增加環境負擔,結合建築、開發業者力量,利用公共空間、設施結合災害應變設計及太陽能發電蓄電系統,平日可自主創能,蓄能,節省政府公共用電支出;發生緊急危難時,亦可照護鄰里居民基本飲食、居住、照明、通訊用電等需求。至新區內部人文互助網絡的建置,則可嘗試導入社區規劃師,逐步引導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建立共同維護居住環境、設施、營造社區願景、緊急危難互助之責任共識及網絡關係,進而開放社區團體認養區內環境、公共設施及系統的投資、維管、更新,促進地區永續經營發展。
-
他山之石2015/10/12再生能源:地球資源的新未來當人類發現地球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為了維持世界的運轉,過去20年間積極開發再生能源的項目,除了生質能源外,主要鎖定由自然現象所帶來穩定質量的輸出,像是太陽能、潮汐與風力發電等。表1: 主要再生能源一覽表(註1) 再生資源曾經是一個願景,如今德國再生資源相關的產業公司不僅供應了綠色能源,更是提供了許多高技能的職缺,甚至和德國的龍頭汽車製造業相比毫不遜色。此一相關產業能蓬勃發展,主要與獲得德國民眾支持有關,這類意向也會影響供電選擇,例如2008、09年間,歐美兩地發電廠選用再生能源發電的數量比火力或核能發電的還多。需要再生能源的理由 需要能永續的再生能源不只是因為傳統能源會耗盡,背後還有其他因素。首先是政治與經濟的考量。例如國際原油價格波動,並非與存量有關,往往是政治因素減量供應使得價格上漲,像是1970年代的石油禁運風波。世界資源分配不均,僅少數國家掌握天然資源,已開發國家佔經濟優勢獨霸化石能源,低度開發國家無力負擔,容易由經濟弱勢衍生出社會動蕩問題。相對的,再生能源已先存於世界各個國家,是公平且獨立的資源,無須受制他國行動。 另一方面是地球正苦於劇烈的氣候變遷,環保議題是待世界領袖共同解決的議題,特別是因廢氣排放造成的溫室效應。廢氣大量產生於使用傳統化石能源之時:例如石油、煤、瓦斯,如能使用乾淨、友善地球的再生能源,勢必能減緩廢氣排放量,也能減少依賴化石能源。勢必能減緩廢氣排放量,也能減少依賴化石能源。針對減少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德國長期目標為降至1990年數值的五分之一。此外,瑞典近日以低碳與綠能發電達到「零化石燃料」的目標,雖然沒有設定時程,以瑞典政府大量投入發展太陽能的趨勢看來,極有可能在2050年能達成目標。核能並非發電萬靈丹 因為化石發電的廢氣量大,有些人認為核能發電是低碳發電是絕佳的替代品,卻忽略核廢料才是難以處理的燙手山芋。福島核災帶來的全球核能問題思辨,德國便決議在2022年終止使用核電。核能發電的爭議在台灣社會日漸受到重視,對能源的需求與環境的安全終究需要的是取得平衡。撇開核廢料因素,鈾元素藏量並不豐富(見圖1記號處),在主流發電能源中蘊藏與年產比最低,因此棄用核能不是放著龐大資源不用,而是停止開發地球僅存資源並使用更健康的能源。圖1:蘊藏與年產比 (註2)去中心化供電 當前再生能源的價格已經隨著科技進步降低,效能也更加提升,逐漸朝向大眾皆可使用的面向。綠能發電受惠技術突破機動性更高,不論是在設置或是可交換發電,例如太陽能與風力交互應用的供電方式,藉著事前規劃便能獲得有效配電。相對巨獸式的舊電廠從遙遠處透過電纜傳輸,偏遠地區往往不能有穩定的供電。邁向智慧生態社區 供電穩定與地區發展息息相關,小則家庭用電,大則工商用電,供電越穩定對地區永續發展才是保障。「分散能源」供應是達成「智慧電網」的必要前置作業,利用智慧型電表最佳化配電比例,整合都市能源使用的配置與效能,舉凡交通、公共服務、水資源、建築與住宅等,從活化用電、降低浪費與碳排放開始,朝向建立智慧城市的道路前進,邁向智慧生態社區。註1Renewable Energies: Guarantors of a Future-Proof Energy Supply,Renewable Energies: Perspective for a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 December (2011), 頁9。註2同上,頁10。
-
他山之石2015/10/12The CrystalThe Crystal The Crystal 一棟位於倫敦東部泰晤士河岸的未來城市展示會館,其規模可謂全球第一,由西門子公司投資350億歐元興建,於2012年開幕,迄今已超過24萬人次參訪。 The Crystal本身為世界上最永續建物之一,使用地熱供應暖氣,2/3屋頂布設了1580M2太陽能板產生電力,並回收雨水使用;建築設計使得室內光源充足,減少能源使用,展館內外更設有3500個監控點,隨時掌控水、電、暖氣等系統的使用、運作及耗能情形,因此相較於英國其他大小相當的辦公大樓,它的CO2排放量足足低了將近70%,每年花費於暖氣系統的費用為0,可說是智慧建物的典範。The Crystal三本柱 The Crystal裡最有趣的莫過於互動展示區,一進入展示區,映入眼簾的為3根矗立的文字柱,上面的文字分別為「ENVIRONMENT」、「ECONOMICS」與「QUALITY OF LIFE」,是城市永續發展的主要課題,而牆上的「Climate change」、「Urbanisation」、「graphic change」則代表目前所面臨的問題,2者透過這個展示平台互相對話著。世界未來的趨勢 館內各個主題展區皆以互動式的裝置與展示讓參觀者體驗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與各種可能性,包含城市發展課題及永續城市願景的影像化、世界人口環境概況的視覺化、城市管理互動遊戲、腳踏車發電與風力發電的體驗與雨水回收利用展示,處處充滿了知識性與娛樂性,讓參觀者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體驗與學習新知。 The Crystal的整體設計與科技的應用,透過互動式的裝置與參觀者溝通、交流,以達到理念的傳達與議題的導入,同時也將研究與想法直接展示,形成城市中關於永續發展的對話平台。未來臺北市應該思考如何打造一座智慧應用的願景館,並設計互動式、參與式的體驗方式,傳達臺北市發展理念-智慧、生態、永續,讓市民從中學習、了解、認同,進而實踐於生活,共創一個更好的宜居大臺北。
-
他山之石2015/10/12德國能源轉型與e能源專案在全球暖化加劇及化石燃料是漸枯竭的趨勢下,放棄對核能與化石能源的依賴,致力轉型發展再生能源的目標引起了國際廣泛關注。本次我們由能源轉型的原因談起,介紹德國能源轉型過程中運用之關鍵技術,以及該國6個「e能源」專案示範區成功結合新一代能源供給與智慧科技的實際案例。為何要能源轉型 工業革命以來,能源的供給係依靠燃燒煤、油或天然氣等方式提供,卻也造成了全球暖化、資源枯竭的嚴重課題。隨著化石資源的不斷消耗加以德國傳統能源燃料的進口依賴度極高,顯示德國若不儘快推動能源轉型,未來能源成本逐步提高後,將可能侵蝕整體經濟發展的成果。因此德國一方面積極推動降低能源需求與提高能源使用率,另一方面致力發展再生能源,以期達到能源供應脫碳的目標。 傳統上德國一直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為了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同步帶動經濟發展,國家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以綠色技術創新國自居,促進綠色創新,創造工作機會,同時也鞏固德國做為綠色技術出口國的地位。Image Source:http://energytransition.de/能源轉型的關鍵 德國能源轉型的目標是要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與核能,然而取代的過程卻十分複雜,關鍵則是在於各式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能否更有效率,目前德國各式再生能源中,以陸上風力發電成本最低,其後依序為大面積太陽能發電、海上風力發電以及小面積太陽能發電。然而依照德國再生能源網站的預估,2017年後,陸上風力發電將較傳統方式成本更低,到了2030年以後,傳統發電的成本將無法與大多數再生能源競爭。Image Source:http://energytransition.de/ 在此同時,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成功地證實經濟發展與能源轉型並非絕對互斥,在適當的配套措施下確實可以達到「成長」、「減碳」的雙贏目標。Image Source:http://energytransition.de/Image Source:http://energytransition.de/德國的e能源專案 德國的E-Energy專案是由聯邦經濟與技術部(BMWi)提出的政策,由於體認到無線通訊傳輸(BEACON)在創新和國家經濟的重要性,E-Energy的主要目標是透過優化資通信技術(ICT)而達到能源利用效率的最佳化,以及與環境的最大共容。 自2008年E-Energy專案選出6個示範區(如圖),分別針對高密度供電的大都市、低密度供電的鄉村地區、異質性區域網路供電來源、最低限度的排放量、未來的能源市場、促進能源平衡進行實際的實驗與示範。 E-Energy在德國政府的政策主導下,與企業合作並確保不同企業技術相互操作性,促進知識交流,建立起專門知識的網路,2012年專案後,綜整4年來的實驗成果,在2014提出相關產業技術的80頁技術手冊。相關詳細資料可參考e能源網頁(http://www.e-energie.info/)Image Source:http://www.e-energy.de/en/.結語 德國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在於再生能源的生產效率,臺灣目前電價在世界各國相對低廉,短時間內再生能源的生產效率難與傳統發電方式競爭,然而臺灣與轉型前的德國同樣面對高化石依賴、高進口依賴的課題,未來傳統能源成本上升是無法阻擋的趨勢。目前臺灣核四議題尚無法取得社會共識,尖峰時間用電需求吃緊,正是站在是否推動能源轉型的關鍵時點,德國在推動轉型的決心、綠色技術創新的努力以及公私協力的作法,均可作為我們未來努力的借鏡。
-
2015/10/12日本藤澤永續智慧社區藤澤永續智慧社區(Fujisawa SST)位於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由松下集團運用其所有原電視工廠舊址變更為住宅區的造鎮計畫,面積約19公頃,總興建戶數1000戶,其中獨棟住宅約600戶,集合住宅約400戶,計畫人口約3000人。2014年已完成第1期開發,購買者大多為30歲左右的年輕家庭族群;目前正進行第二階段高齡住宅、長照中心、托兒所等社會福利設施,預計於2018年完成全區開發。規劃構想與內容 松下集團於開發該社區時,以100年持續居住為願景,並具體訂定該社區的3大目標,分為環保、能源、安心安全等3方面。環保方面降低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減少30%生活用水;能源方面係為再生能源利用率達30%以上;安心安全方面,災難發生時,確保3天份的防災物資及基本生活所需能源。該社區為達到環保、省能、安心安全之目標,分為能源管理、安全安心、便利交通、健康照護、社區管理等5大主軸進行規劃:一、能源管理 採分散型發電構想,每戶獨棟住宅均設置太陽能發電、蓄電池、燃料電池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HEMS),各戶可自行生產能源、儲蓄能源、節省能源並據以控管、傳輸使用能源資料。並要求住戶於社區系統上登錄其所使用家電,藉由HEMS系統將使用情形傳送至自治會,自治會將每個月提供分析報告建議住戶節能的使用方式,並藉由發給紅利點數方式獎勵節能。二、安心安全 該社區設置監視器及LED感測路燈。夜晚無人車時,路燈會自動降低亮度,以節省能源;當感測到有人車接近及行進路線,將自動調整亮度,配合監視器錄影。每戶住宅均設置保全設備及火災警報器。三、便利交通 由租車公司進駐社區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可租賃共用電動車、電動腳踏車、或一般車輛,並提供買賣車、車險、車檢等服務。四、健康照護 未來將引進地區照護系統,結合醫療、照護、用藥等領域,運用ICT技術管理住戶健康資訊及治療資訊,必要時提供其所需服務。五、社區管理 設有社區專屬網頁,作為發布資訊、溝通、舉辦活動及取得服務的平台,而每戶住宅配置智慧電視及平板取代傳統的傳閱板,可連上社區網頁。If Japan Can, Why Can't We? 藤澤永續智慧社區係由居民的生活作為出發點,結合硬體設計、設備及軟體服務,規劃出社區的架構,讓智慧化的措施深植於居民的生活模式。過往本市在區段徵收或市地重劃上的整體開發,側重於規劃開發與土地開發階段,鮮少著墨在建築開發與不動產營運;為推動智慧城市,從104年起臺北市政府地政局開始規劃在整體開發區(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注入永續智慧的構想與設計(如智慧路燈),希望透過設置因應時代變動的基礎建設,配合生活模式的改變,輔以最先端之資訊科技,讓市民都能獲得良好的居住環境。
-
他山之石2015/10/12漫話荷蘭 亮慧臺北阿姆斯特丹~從未停止追求智慧發展的城市 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面積約219.32平方公里 (臺北市約272平方公里) ,居民約有80萬人(臺北市居民約270萬),為荷蘭第1大城市。運河總長度超過100公里,擁有大約90座島嶼和1,500座橋樑。三條主要的運河開挖於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組成環繞城市的半圓形的都市規劃同心帶,稱為運河帶(grachtengordel),雖然面積與人口都比臺北市小,但是阿姆斯特丹卻是歐洲與荷蘭重要的金融與文化中心,有許多跨國企業總部設於此,種種傲人的成績,讓人不容小觑,到底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最古早智慧城市雛形 相信從上圖17世紀的畫中,即可一窺最早的智慧城市雛形,他們將運河環繞整個城市,讓貨物可沿著便利的交通運輸直達市政廳及市集,視需要而卸貨。所以,荷蘭人心中永遠有追求智慧便捷的理想,且已根深蒂固養成如何使城市更有智慧開發的思考模式。現代智慧城市新解 智慧城市(Smart City)目前被廣泛認同的定義是,不僅僅是物聯網、雲端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透過知識社會的創新方法及理論應用,構建可持續創新的生態特徵城市,並越來越突顯以人為本的可持續性創新理念,帶給城市居民與企業更好的居住環境以及商業投資環境。臺北~思考全面性、多樣性、包容性的環境保育、永續使用及智慧城市之發展,照亮臺灣,迎向世界~ 發展,不是只有簡單的畫圖,規劃都市計畫、興建住宅、開闢馬路及建造工廠,也不是劃定幾座運動場、醫院與公園而已。以阿姆斯特丹為例,簡單來說就是由下而上(Bottom-up)及以人為中心(Human centric)。ASC(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機構 Amsterdam Smart City)讓來自企業與居民的各種點子及自發性創意蓬勃發展,並建立一個居民、企業及政府間的三方協作平台(如下圖),政府主要做的就是連結成員、媒合供需及加速解決方案的發展,讓這些自主性的創意形成具規模的商業模式,刺激經濟成長。 「各方利害關係團體達成共識並彼此合作」是主要目標~公部門、私部門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公民共同參與,透過工作坊或焦點座談會等方式凝聚共識,找出共同可接受的最佳解決方案,並降低日後推動的阻力。溝通,也是需要學習的,當大家有了共識,願意為了願景,忍受小小的不便利性,而改善我們的居住大環境,就表示我們向宜居的智慧城市又邁前了一大步!開花結果的芬芳 7月盛暑的正午,走在阿姆斯特丹的社區中,呼吸著植物的芬芳,陣陣沁涼的風徐徐吹拂,才能實際體會到,當地居民凝聚共識,不願意忍受汽車帶來表面的便利,卻帶來更多污染及熱源,所以在數公頃的社區中,不開闢道路,增加種植蔬果花草及居民活動區域的決心,讓世人看見智慧城市真正的具體實踐,實在值得我們學習。公部門落實「公義」、「智慧」與「生態」 在公部門,我們應該落實「公義」、「智慧」與「生態」的觀念並反覆全面思考、討論與推動,能源取得是有代價的,分散能源使用,分時段計價,進一步不浪費能源,所以家戶智慧電表的換裝應該有其必要性,推動「需量反應」技術,從用戶端需求面來管理能源等等議題與政策,都是公部門應該開始規劃執行的。建造美麗智慧的大臺北! 最後僅獻上由ASC國際事務專案經理Patrick Lie回復信,讓我們好好思量,臺北需要是什麼特色的智慧城市?「Many of our Smart City solutions are not on display. They are embedded in the city.Innovation here is mostly organised not necessarily around ICT and technology, but to make the city more efficient. ICT and technology are a means, not the end.」
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 本站使用正體字 聯絡資訊 各科室電話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3樓(交通資訊) 傳真:(02)2720-2107 電話:02-27208889 (代表號)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 (免付費電話服務,公共電話,放心講及第二類電信除外) 轉7522(服務台) 或 地政局各單位服務電話
Copyright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 2023 - 臺北地政 (zh-TW) 網站到訪人次: 605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