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合理開發-打造宜居永續臺北

整體合理開發-打造宜居永續臺北
發表時間 2017/06/15 14:55
閱讀人數 2784
作者 李得全

從1.0到4.0-整體開發的演進與趨勢

  綜觀現行的整體開發方式,區段徵收與市地重劃是最能達到整體規劃與利益共享的開發效益,過去臺北創造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民生社區、信義計畫區、內湖科技園區、大直美麗華商圈、南港經貿園區…等地區。



  以臺北市為例,整體開發的進程可歸納為「1.0至4.0」的演變進程。整體開發1.0時期,著重的是都市環境的規劃與地籍整理,進展到2.0時期,更重視公共設施水準的提升,到了3.0時期,開發不僅是提供住宅區與公共設施用地,更有都市設計與策略機能導入,混合的土地使用型態加強支援地區產業發展或多元目標用途,而發展至今4.0時期,開發更融合智慧生態及安置保存等概念,朝永續宜居臺北城邁進。


數據會說話-整體開發的區域與成果

  包括日據時期辦理之市地重劃區在內,臺北市已完成之整體開發區數達68區,其中區段徵收15區,面積797.85公頃;市地重劃53區,面積1256.51公頃。而近期整體開發區成果,均為實踐「開發4.0」理念的示範場域,如南港三期重劃區、文山一期重劃區及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等。(智慧開發 生態臺北-盤點這些年的開發成果


創造都市新風貌-整體開發的優勢與效益

  整體開發不僅可以促進地區繁榮發展、土地最適利用,亦能無償取得闢建公共設施之用地(不會造成公共設施保留地的問題),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生活機能,創造更優美的都市風貌。以臺北市為例,尚未徵收的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以下簡稱公保地)面積高達1,256公頃,公告現值逾1.47兆,其散布於臺北市各行政區內,在政府無力籌措財源徵收的情況下,透過現行容積移轉與代金制度取得,不只不符合使用者與受益者付費之原則,取得公保地遙遙無期,更已造成都市容積失控的嚴重問題(詳見開發主義與都市更新的迷思與挑戰)。



  然而透過整體開發方式,可以有效減輕取得公共設施用地的財務壓力,以下圖松山二期重劃區(信義計畫區)為例,經過市地重劃整體開發後,不僅能配合區域發展策略作土地合理有效使用,亦能妥當規劃各種使用分區及取得公共設施用地,對比區外眾多待徵收的公保地(如圖中灰色區塊),其成果可見一斑。過去整體開發雖可解決公保地的問題,惟都市發展至今,未來透過跨區重劃及開發許可共同負擔公共設施仍有待各界努力。


公私協力推動-整體開發的目標與展望

  本期主題除報導近期完成之南港三期重劃區北投科技園區第一期公5生態公園文山一期重劃區等新開發區外,並就早期開發地區之更新再生提出目前正在進行之「智慧生態社區」競圖社區工作坊的創新作為,輔以四則地政講堂「解讀永續發展」、「智慧城市、生態城市走入社區營造」、「臺灣土地開發法制下的聽證程序」及「全球暖化熱『倒』的臺北盆地」,二則他山之石「高雄紅毛港開發簡介」、「開發新視界-臺中水湳經貿園區」以及透過平均地權基金抵費地基金有效管理,來呈現我們打造宜居永續臺北願景的整體策略作為。



  邁向開發4.0新紀元,本局將協同各界以智慧、生態、永續與公義的城市為標竿願景,持續努力不懈推動整體開發,期許藉由制度創新、跨域合作與公私協力共同打造邁向宜居永續台北城!


公告

公告

FB粉絲團

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 本站使用正體字 聯絡資訊 各科室電話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3樓(交通資訊) 傳真:(02)2720-2107 電話:02-27208889 (代表號)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 (免付費電話服務,公共電話,放心講及第二類電信除外) 轉7522(服務台) 或 地政局各單位服務電話
Copyright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 2024 - 臺北地政 (zh-TW) 網站到訪人次: 804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