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政維新Part3:營造生態城市

地政維新Part3:營造生態城市
發表時間 2015/11/13 08:00
閱讀人數 1731
作者 李得全

        城市是地表最不符合自然生態的地方,其占地球不及2%的面積,但排放2/3以上的溫室氣體以及超過70%的二氧化碳,所以城市不只是自然資源耗竭、溫室氣體效應與全球快速暖化問題的根源,同時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因此,推動符合減碳、健康、永續的生態城市,近年來已成為世界各國與城市因應氣候變遷、維護生態系統、改善環境品質以及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施政目標與共識。

生態城市的緣起:田園城市運動

        許多學者認為生態城市的觀念可直接追溯至19世紀末霍華德 (Ebenezer Howard) 所倡議的田園城市 (Garden City)。針對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快速工業化都市成長的混亂邪惡,霍華德於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條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開啟田園城市的都市改革運動,其目的在於推廣透過縝密規劃以綠帶包圍融合城市與鄉村,各城市單元彼此並以林蔭大道、鐵路與水路相互串聯成能自給自足的田園城市群的觀念 (如圖1),藉以提供一個與自然和諧、無貧民窟、無空氣汙染的社會環境,並對全世界朝向理想社會及生態城市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圖1: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概念圖

從田園城市到生態城市:新都市的範型

        經過20世紀前半葉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快速發展,至70年代兩次的石油危機以及90年代興起的網際網路,一路也衍生及伴隨著各類生態環保的議題與運動,以致聯合國於1972年發表「人類宣言」、1987年提出「永續發展」以至1992年地球高峰會通過21世紀議程,各國並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氣候變化公約框架」兩項具法律拘束力之協議,為21世紀開展永續發展之生態城市奠定全球性的共識基礎,生態城市也從“觀念”逐漸轉化為具體的“實踐”。2005年聯合國第六十屆的世界環境日活動,於美國舊金山舉行發起的《都市環境協議書(Urban Environmental Accords)》,提出從能源、廢棄物減量、都市設計、都市自然、運輸、環境健康以及水等七個層面廿一項行動綱領,而我國台北市與台南市均加入簽署。至此,生態城市和其他相關的永續城市、綠色城市、零/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或韌性城市之倡議,已成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城市快速發展、自然資源耗竭和社會經濟再生的一種新的環境、經濟和社會的範型。

營造生態城市的意涵與挑戰

       當今生態城市就觀念上應是一種跨空間尺度 (從全球到在地) 與跨時間尺度 (從過去到未來) 的視野,是一種追求永續與健康的都市生活方式並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的過程」。而就邁向生態城市的內涵而言,本質上是要在追求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同時”一併,甚或是應“優先”考慮環境生態;綜合歸納當前邁向生態城市之觀念主要涵蓋四大面向:一、是從環境生態出發注重城鄉「生物多樣性」的維護;二、是兩次石油危機、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加劇後之「節能與減碳」;三、是911後及全球極端氣候頻繁侵襲及風險社會下之「維生與防災/調適與韌性」;以及四、前三均涉及的「規劃與治理」等關鍵內涵 (如圖2所示),而其前三項兩兩重疊之環境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生態系統服務(ecosy​tem service)以及都市韌性/回復力(urban resilence) 則是營造生態城市的重點。                                                  


圖2:邁向生態城市之內涵示意圖

啟動參與式智慧生態社區示範計畫

        繼前兩期電子報主題:邁向公義社會與推動智慧城市,本期地政維新—Part3:營造生態城市,則期待透過風險治理與韌性城市來解決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育之間「開發」的矛盾,藉以促成衡平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為此,本局將以智慧生態社區作為開發臺北新區及改善既有整體開發區(市地重劃區及區段徵收區)為主要的施政策略。目前進行中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文山一期市地重劃、南港三期市地重劃及社子島等4個開發區將作為營造生態城市的新開發區。此外也將引進參與式預算機制,推動全市40處、1700公頃的既有整體開發區之智慧生態社區營造工作。

        本期主題聚焦於當前國內外營造生態城市之重要觀念與作為,地政講堂郭瓊瑩教授的「綠色城市到智慧生態城市」,可提供讀者更多這方面的知識與概念,而萬毓澤教授則對「參與式預算」做了通盤的整理分析。節能減碳是多數人最熟悉的永續議題,本期除簡介本市剛完工的北投奇岩社區以及動工中的北投科技園區、文山一期與南港三期重劃區的公共工程規劃重點,也介紹荷蘭與德國的兩個不同案例。生態城市當然不僅是單一面向的宜居,真正遇到災害時還能帶領居民度過難關,藤澤社區的設計展示了日本後311的防災經驗。成功的案例雖值得參考,但英國甫宣布失敗的生態城,更能作為我們推動生態城市的借鏡。期望本期能拋磚引玉,就教各界,共同參與打造「智慧、公義、生態的大臺北」。

標籤 主題引言

公告

公告

FB粉絲團

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 本站使用正體字 聯絡資訊 各科室電話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3樓(交通資訊) 傳真:(02)2720-2107 電話:02-27208889 (代表號)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 (免付費電話服務,公共電話,放心講及第二類電信除外) 轉7522(服務台) 或 地政局各單位服務電話
Copyright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 2024 - 臺北地政 (zh-TW) 網站到訪人次: 720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