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變遷與智慧城市發展

產業變遷與智慧城市發展
發表時間 2017/02/21 14:00
閱讀人數 3765
作者 北大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金家禾教授

  都市是由許多不同產業部門共同發展之處所,歷經時間過往的演變,產業內涵有所調整,某些產業躍居為主領產業,為當地成長最快、產值或所得最高、及創造提供最多就業機會的產業。

  同時有其他產業,因無法與其他地區相競爭,廠商外移或關閉而漸趨沒落,都市便是在於這種不斷有新興產業出現,相互競爭發展的情況下,產生產業結構變遷。

  而智慧城市(Smart City),即是充分運用資訊科技於城市的各行各業中,基於知識社會創新進行都市發展之精細化和動態管理。構建使用者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城市永續發展,並通過參與式的管理對資源及自然環境進行科學的管理。

  此次演講內容即在探討智慧城市之意義與為何需要進行智慧城市的探討與規劃,此外,也說明產業結構變遷之意義與為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變遷分析,最後將兩者結合,說明臺北市於產業結構變遷的趨勢下,智慧城市建設有關地政局業務的可能變動。

 

一、智慧城市的意義與發展  

   智慧城市(Smart City),即是充分運用資訊科技於城市的各行各業中,基於知識社會創新進行都市發展之精細化和動態管理。全球不少城市也開始努力進行智慧城市發展的計畫,例如,歐盟啟動了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Living Lab計畫,致力於圍繞市民需求而努力,將城市建設成為各方共同參與的開放創新空間,維也納大學(2007)對城市體系評價的六個指標,即智慧經濟、智慧移動、智慧環境、智慧居民、智慧生活和智慧治理等六個方面。其意涵內容見表1所示:

  表1.歐洲智慧城市評比面向與指標表

資料來源:許巍瀚 (2014)    

  其次,2013年歐盟得歐洲智慧城市與社區創新聯盟《European Innovation Partnership on Smart Cities and Communities》策略實施計畫,也鎖定三大領域及八項推動面向:三大領域為:1. 永續都市移動性;2.地區與建成環境;3.整合性基礎設施。八項推動面向為:1. 聚焦於市民;2.政策與管制規則;3.整合性之規劃與管理;4.知識分享;5.底線與績效指標 ;6.開放資訊;7.標準;8. 企業模式、財務與採購(European Commission,2013)。

  國內資訊工業策進會(2013) 也界定智慧城市的多元面向與其意涵,請參見表2。

表2. 資訊工業策進會(2013)界定之面向

資料來源:資訊工業策進會(2013)  

  其他如智慧國土、智慧交通、智慧環境、智慧生活、智慧建築、智慧社會、智慧經濟、智慧規劃與治理等皆有不同的部門界定其意義與內涵,此處便不再多述。

  臺灣各地之縣市政府也有不少關於智慧城市的施政作為與努力,例如智慧城市與智慧社區規劃、智慧治理、智慧生活、智慧產業及運用科技與進行通訊基礎設施建構等之努力,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臺中市、臺南市等城市的努力,皆有亮麗的成績,甚至於被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評選為表現最佳之21城市之一(ICF smart21)。

  智慧城市論壇(ICF)是由世界通訊端協會( World Teleport Association,WTA )所成立,宗旨以寬頻建設為主體的經濟體系,以加強國際合作,並創造工作機會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其辦理全球智慧城市評比,分別就寬頻連接、知識工作力、數位內涵、創新、行銷及年度主題6大構面進行評比,評比共分三階段辦理,第一階段從全球450多個城市選出Smart21,第二階段再從中選出Top 7,最後則選拔出年度首獎。吾人也可從ICF各年度的主題看出其對智慧城市的重視內涵也會築年改變,ICF各年度的主題分別為:

2009 --「資通訊科技使用文化」

2010 --「教育為人才進入社會職場的最後一哩路」

2011 --「智慧醫療社區」

2012 --「創新平臺」

2013 --「創新與就業」

2014 --「文化力量」

2015 --「革命性的都市」-人力及就業之調整

2016 --「從變革到復興」- 城市治理

(參見周天穎、賴玉真及杜雅齡(2015);及ICF網站--http://www.intelligentcommunity.org/).    

二、為何需要進行智慧城市之探討?

  1. 環境議題,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城市至少必須及早得知潛在的危機並研擬妥善的因應策略。智慧城市建設可以協助此目標的達成。
  2. 社會安全的考量也是,借重科技與通訊技術的運用使得社會安全性提高,也透過資訊的開放與使用,更進而達到公平與正義的追求目標。
  3. 運用科技與通訊技術,提高公共服務品質與效率,以居民福祉為依歸,達以民為本的施政目標。
  4.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碳排放量,有助於永續發展之理想。
  5. 面對全球向度的城市競爭,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促進城市產業結構之調整,使城市擁有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

三、產業結構變遷之意義

  都市是由許多不同產業部門共同發展之處所,歷經時間過往的演變,產業內涵有所調整,某些產業躍居為主領產業,為當地成長最快、產值或所得最高、及創造提供最多就業機會的產業。有些產業則外移或關閉而漸趨沒落,都市便是在於這種不斷有新興產業出現,相互競爭發展的情況下,形成產業結構的變動。

  • 為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變遷分析?

  了解都市產業結構是進行都市規劃之基礎,因為產業結構代表當地產業活動現況,也呈現當地經濟發展動力之情況,更可藉此分析外在經濟情況之可能變動,對當地未來經濟發展之可能影響。由過去發展資料,分析各類產業的家數、產值、所提供就業人數等數據的變動,大致了解其變化情形。

  若該都市之產業具多樣化及以成長中之新興產業為主,則可預見經濟前景屬樂觀,若當地產業結構以邁入成熟期之產業或附加價值低之產業為主,則其前景較不樂觀,產業發展規劃上應積極加以調整。

  預測產業結構變動趨勢與方向,規劃與引導都市產業的發展,儘可能朝向高科技、高附加價值、高成長、低汙染、低耗能及新興的產業發展。都市產業發展規劃的工作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掌握變動,並對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儘早規劃引導都市地景的調整,與提供重要產業所需的用地與設施,於全球化變遷的時代,掌握未來產業結構可能變動的工作並不容易進行。

  • 了解產業結構變遷對智慧城市建設之意義

  智慧城市其中一重要之面向為智慧經濟,其他許多面向也多多少少與產業發展有不同程度的關聯性,且智慧城市建設具引導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變遷的作用。所以,進行智慧城市建設,有必要了解該都市的產業結構變遷。

  • 臺北市產業發展之狀況

  從行政院主計處每五年進行一次的工商服務業普查,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市產業發展之狀況:不論場所單位數、就業員工數或及產值皆逐年增加,顯示臺北市的經濟體質甚佳,逐皆有成長,詳見圖1、圖2及圖3。

圖1. 臺北市歷年場所單位數成長情形(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工商服務業普查)

圖2. 臺北市歷年員工數成長情形(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工商服務業普查)

圖3. 臺北市歷年產值成長情形(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工商服務業普查)

  進而分析臺北市内各產業歷年之變動情形發現:(1)製造業仍具優勢,統計數據顯示生產總值甚高,統計上係將於它縣市工廠或境外工廠所生產的產值計算於總公司(總管理處)所在地。(2) 金融保險業於臺北市內屬成長型產業。(3)批發及零售業佔用最多人(勞)力。(4)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快速成長,屬於新興之產業,也有所成長。詳見圖4及圖5之統計。

圖4. 臺北市2001及2011各產業就業員工數所佔比例變動(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工商服務業普查)

圖5. 臺北市2001及2011各產業就業員工數所佔比例變動(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工商服務業普查)

  • 臺北產業結構變遷透露之訊息?

  表3顯示2011年臺北市各產業別的發展情況,顯示以下訊息:(1)製造業之創新,屬於傳統製造業創新之比例是有多少?新興製造業興起之比例是有多少?尚待進一步解析。(2) 金融保險業尚未成為主領產業,也就是尚未成為臺北市成長最快、產值或所得最高、及創造提供最多就業機會的產業。(3)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逐漸興起。(4)批發零售產業呈現:規模小且家數多、就業人數多但產值所佔比例卻小。(5) 標紅色字產業之績效比不過藍色字的產業。

表3. 2011年臺北市各產業之發展統計表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工商服務業普查

四、臺北智慧城市建設之探討

  以下幾個方向可以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向度下進行探討:

  1. 在引導城市發展之規劃上,整合各方資訊與實際運用,建構永續環境建築(非只是綠建築而已)。探討公用設備如水、電、瓦斯、油、交通、通訊、網路等必需品是否部分服務可以形成商業化模式、並鼓勵具創新創業模式之發展。
  2. 公共服務如戶政、地政、稅務、社會服務、警政服務、消防服務、知識及學習服務、文藝服務、健康服務等,建議以全民可及性提高及降低受服務之支出方式進行資訊整合,建構一個便民的整合平臺。
  3. 城市產業之發展政策上究應支持何類型之新興產業發展?是以已經具競爭力者為對象?還是支持與當地智慧城市發展有關之產業?
  4. 以何種方式支持新興產業發展?諸如:減稅、優先提供所需土地及設施、勞力訓練等。
  5. 土地來源及設施供給之政策?是採取園區規劃開發之方式、專案變更方式、或是建立需地審查之制度、或是以公有地優先提供使用等。
  6. 再次強調慧城市非以產業發展為唯一,而是應以人本思維,解決在地問題,促進城市成長為智慧城市發展策略之重要價值觀。城市治理議題如交通、環境、高齡化、醫療保健、教育、社會服務等都是亟需審慎處理的問題。發展重點在於資訊平臺建設、網絡連結串聯、民眾參與等之基礎環境建置與治理資訊的透明化。並應鼓勵創新、促進新經濟發展、協助年輕人創業,以共同打造全方位的智慧城市。

五、智慧城市對地政業務之影響

1.智慧城市對地政業務之影響

  假設:人工智慧之快速進展,其可能的影響為:

  • 測量及登記絕大部分業務幾乎可以進行全自動化;
  • 90% 以上之估價可以在資訊平臺上完成 ,其可能的結果是價格完全公式化及透明化,影響所及的是價格已無太大波動之可能,價格上的爭議已經可以大量減少

2.新地政人員之需求

  • 量少質精
  • 專業及程式設計能力
  • 專案及決策分析能力 (更多及時的授權)
  • 具創新能力
  • 開發人員仍需較多人力,但開發內涵可能有很大之改變

3.以重劃或區段徵收為例

  • 需結合各面向資訊
  • 需面對民眾意願及反對者
  • 須利用資訊快速運算及時反映民眾之質疑及建議
  • 各種分配的可能性(及時呈現及列舉可能影響)
  • 具創新性作為

4.開發(透過重劃或區段徵收)與環境保育及節約能源之整合

  • 例如,於達零廢棄土政策下,市地重劃或區段徵收該如何做?
  • 如何要求重劃區或區段徵收區內可建築土地達環境保育及節約能源要求?
  • 與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及建築管理整合?
  • 開發區內如何留設智慧中心所需空間?(尤其是市地重劃地區十項公共設施之外之共同負擔)(十項公共設施皆需要嗎?)

六、總結

  智慧城市的進展對城市產業及對地政業務必有深遠的影響,或許上述的說明,不一定是對的或是短期內即將來臨,改變地政業務的運作也牽涉制度、法令及人力訓練等議題,甚至還需與市政府其他局處部門進行業務的統整或重整,相信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立即可實現,一蹴即成,然而,智慧城市的推展似乎是勢在必行,與其一直抗拒,不如及早研擬可行的方向與策略,逐步去實現。

七、参考文獻

  1. European Commission (2013)http://ec.europa.eu/eip/smartcities/。(2016/07/28)
  2. ICF (2016) http://www.intelligentcommunity.org/。(2016/07/28)
  3. 周天穎、賴玉真及杜雅齡(2015) 國際智慧城市發展指標與評比機制,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3(2): 8-18.
  4.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 。2016/07/28。
  5. 許巍瀚 (2014) 臺灣智慧城市治理架構與策略研擬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6. 資訊工業策進會 (2013) 智慧城市導入參考手冊,洪毓祥總編,資訊工業策進會。

公告

公告

FB粉絲團

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 本站使用正體字 聯絡資訊 各科室電話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3樓(交通資訊) 傳真:(02)2720-2107 電話:02-27208889 (代表號)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 (免付費電話服務,公共電話,放心講及第二類電信除外) 轉7522(服務台) 或 地政局各單位服務電話
Copyright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 2024 - 臺北地政 (zh-TW) 網站到訪人次: 804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