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循環社區-荷蘭De Ceuvel 示範基地

營造循環社區-荷蘭De Ceuvel 示範基地
發表時間 2018/04/03 14:59
閱讀人數 1100
作者 林資穎

資源運用新觀念:循環經濟

資源運用新觀念:循環經濟

圖1 循環經濟與線性經濟示意圖

        所謂循環經濟,英國著名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提倡組織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於2012年的報告提出:「循環經濟具有可回復性及可再生性,其特性是透過創新設計,從一條完整價值鏈的系統,重新檢視各種經濟活動,建立資源循環圈,以取代人類既有的線性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保有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低耗、再生、環保等核心價值,在廢棄物處理上,除了Reduce(減量)、Recycle(回收)及Reuse(再利用)這3R之外,更進一步加入Redefine(重新定義)和Redesign(重新設計)的2R概念(圖1),透過重新設計並定義產品和商業模式,打造新的生產循環鏈,重視資源使用效率,並完整規劃廢棄物循環再生模式,避免創造汙染自然環境的「負資產」,最終轉變消費型態與消費者觀念,將循環經濟從「器物層面」的模型演化成「理念層面」的新型態消費價值觀。

圖2 循環經濟新星:荷蘭De Ceuvel示範基地位置圖

        在阿姆斯特丹北岸,一個近100公頃的水岸再生地區名為Buiksloterham,那裡曾經是一大片的船廠工業區,自1980年代起隨著產業轉型後開始沒落而棄置,惟該地區土壤已因當時工業污染而殘留有嚴重的重金屬物質,遲遲未能規劃出再生轉型及汙染清運方案;然而阿姆斯特丹市區人口密度益發高升,在居住空間飽和的壓力下,市府終於在2010年舉辦一場以「永續、創新、低成本」為目標的公民參與競圖活動,一組競賽團隊從中脫穎而出,成功取得廢棄船廠Voldharding地區為期10年的土地租賃權利,並取得政府補助400萬歐元以實踐計畫,團隊於2013年開始動工興建,將廢棄船廠改造成現今循環經濟的典範-De Ceuvel社區(圖2)。

        De Ceuvel社區從糧食自主、零污染、零廢物、再生能源、水循環、社區總體營造(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等5大核心理念發展出具體循環經濟策略,將生物循環、工業循環及能源循環3個面向成功結合在園區內(圖3):

1、生物循環

將廢棄物如尿液、糞便、汙水、廚餘及雨水收集等,以生物循環方式回收、分解、再利用。

2、工業循環

透過將工業廢棄物如舊船屋、廢棄建材等活化再生,打造有機食材景觀餐廳及新創工作室,賦予舊廢料新生命。

3、能源循環

廣泛使用再生能源,將太陽能源及生質能源供應系統落實在家戶(船屋)中,致力實踐能源自給自足理念到每一個住宅單元。

圖3 De Ceuvel社區循環流程圖

(出處連結:Metabolic Opening the Cleantech Playground — Metabolic)

具體實績:循環經濟社區

1、循環社區計畫

每個住宅單元配置乾式廁所(乾式馬桶),用非沖水的方式清除排泄物,在如廁後,用稻草堆覆蓋排泄物,將稻草與排泄物混合後,集中排入馬桶下方的收集盒,待收集盒滿時,船屋的住民們要將收集盒裡的混和物倒在Metabolic lab收集站。Metabolic將有專門人員操作Joraform composter這個獨門研發的六角形滾筒狀混和器(圖4),透過不斷滾動的方式,加強混和物和空氣的結合,促進細菌在當中進行厭氧消化來分解排泄物,最後形成一箱箱的有機堆肥,作為園區裡種植蔬菜的養分。

圖4 Joraform composter混和器

2、植生代謝計畫

(1)由於該區域土地含有重金屬汙染,Metabolic團隊在De Ceuvel社區廣種吸水性佳的水生植物如楊柳、蘆葦等,不僅創造出特別的植生景觀,同時亦運用水生植物大量吸水的特性,清理水域及地底下所含重的金屬汙染物質,於植物吸飽大量汙染物質後,配合植物的生命週期,將長大成熟後的植物收割下來運送至專門地方焚燒處理,以生物循環方式代謝有毒物質,估計需耗時30至40年左右方能完成土壤淨化。

(2)有別於一般汙水處理方式,需要以汙水下水道將汙水輸送到汙水處理廠,De Ceuvel設計出一套獨門的汙水處理系統。每個船屋前都配有一個種滿水生植物的污水處理槽(biofilter),透過水生植物來淨化家庭汙水(圖5),為此,船屋社區必須使用生物可分解的肥皂或清潔劑。

圖5 運用水生植物進行水質淨化

(出處連結:Sustainability – De Ceuvel)

3、新創支援計畫

(1)將16間以廢棄船屋改造而成的辦公室出租予新創青年,提供約26間新創公司或個人獨立工作室進駐,視De Ceuvel為文創發源新據點,並建立查核機制,定期檢查承租者是否有按原定申請的新創計畫使用。

(2)以廢棄船屋及廢棄建材改造成有機食物咖啡廳,提供場地出租,舉辦多種藝文活動,成為新創概念發源地,每年吸引約8萬名訪客造訪。

4、能源循環計畫

(1)船屋的屋頂上設有熱泵,透過熱能交換流通系統,留住室內約60%的熱能,減少能源散失。此外,整個園區屋頂上亦鋪設約百片的太陽能板,以太陽能源作為社區主要的供電來源。

(2)乾式廁所以厭氧細菌分解排泄物成為堆肥後,將其用來種植可食用植物,提供有機餐廳新鮮的食材;剩下的廚餘殘渣則可作為燃料,變成廚房烹飪時所需的熱能,形成一個能源循環。

從荷蘭經驗看臺北:智慧生態社區再進化

        目前臺北市循環經濟政策由產業發展局主政,結合各局處全力推動;地政局積極將循環經濟概念連結本市所有新舊開發區,於新區開發及舊區再生計畫中,導入智慧生態、大數據智能技術、田園城市理念,現已將低碳、保水、再生能源運用在多個市地重劃或區段徵收區中,如南港區第三期市地重劃區設置LED節能路燈、Ubike綠色運具、透水鋪面涵養水資源等,落實多項智慧生態具體實績;文山區第一期市地重劃區採用透水鋪面及箱涵式側溝,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區段徵收案則設置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能源管理系統等,成為具代表性的標竿型智慧生態社區;舊區再生方面亦透過舉辦在地工作坊凝聚社區參與,集結在地需求與建議後,召開跨局處協調會議確認各項目之可行性,最終目標為導入社區施作實踐。

        地政局未來將持續強化新區、進化舊區、活化閒置土地,從「能源低耗」進化至「能源循環」,共創「智慧生態.循環臺北」。

公告

公告

FB粉絲團

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 本站使用正體字 聯絡資訊 各科室電話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3樓(交通資訊) 傳真:(02)2720-2107 電話:02-27208889 (代表號)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 (免付費電話服務,公共電話,放心講及第二類電信除外) 轉7522(服務台) 或 地政局各單位服務電話
Copyright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 2024 - 臺北地政 (zh-TW) 網站到訪人次: 8046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