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態社區的推動與社區營造

智慧生態社區的推動與社區營造
發表時間 2016/11/08 18:53
閱讀人數 3961
作者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執行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執行長 吳碧霜

社區營造讓社區學會自己能改變社區的事

       社區是居住在同一區的一群人,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其生活所在人與人、人與生活環境之間形成社會的和心理的連繫,進而形成社區感,生命共同體,因而產生想要改變目前社區狀況的動力,規劃行動,一起推動、經營、創造。所以社區營造的推動,主要透過這樣的過程,開始形塑社區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建立對生活環境品質的意識,培養眾人參與、自主民主操作公共事務及結社能力,最終讓社區學會自己能改變社區的事。

社區營造:社區是居住在同一區的一群人,形成社區感,因而產生想要改變目前社區狀況的動力,規劃行動,一起推動、經營、創造

社區營造由社區動力開始  持續達到生活總體營造

       社區營造面對的是生活的總體,可以有人、文、地、產、景五大面向或2008年六星計畫中提的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六大面向,其實就包含了生活的各個面向,也對應公部門的局處分類,因此,社區營造動力產生後,落實在生活的需求上,有其輕重緩急的切入點,持續不斷的營造,最終是可以讓各個面向皆有所提升,達到更宜居、更符合社區居民需求的社區軟體、硬體環境,也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意涵。臺北市在過往20年的社區營造推動上,有許多的培力計畫(社區地圖、社區影像紀錄、青年社區規劃師、社大的環境學程等培訓計畫),引導社區居民透過重新認識自己的社區,了解自己社區的資源及特色,討論大家所關注的議題與需求,凝聚共識的方法,找出短中長期行動方案及社區共識的核心價值,逐漸朝向永續經營。

社區營造的推展步驟方法說明

公私協力與市民夥伴創意平台的形成是邁向公民社會的挑戰

       社區營造政策在台灣推動已進入第21年,社區學習與公部門互動,公部門學習了解社區的需求,也就是行政社造化及社造行政化的歷程,透過首長及主管的認同、心態與觀念的建立、專業團隊的輔導、市府內部之整合,逐漸打破業務的界限,促成了公私合作的可能,也讓彼此成為了協力夥伴,可以進行資源整合,發揮更大成效。臺北市目前面臨公民社會的推展還有與更多城市市民社群互動的挑戰,政策上需要有更多呼應調適的可能,因此,一個公私協力且與市民形成夥伴關係的創意政策討論平台的形成,讓許多的政策推展,可以在與民眾的互動過程中,得到逐漸調適改變的可能,更符合市民的需求,是臺北市社區營造面臨的挑戰,也是邁向公民社會的重要機制。

公私協力與市民夥伴創意平台是社造挑戰,也是邁向公民社會的重要機制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提供都會社區營造中社區與社群的各樣營造支援

智慧生態社區因應更大層次的環境問題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提出「智慧生態社區」計畫,積極回應臺北市所面對的內、外部挑戰,對內創造優質的生活環境;對外回應氣候變遷,提高城市的韌性與容受力,確保友善且永續的生活環境。過往的社區參與,以生活的總體作為範圍,社區居民較能想像,但近年來全球暖化、天災地震及能源遞減的現象,提醒社區需要思考更大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有著韌性社區的思維。因此,在智慧生態社區的推動上,社區參與的能力要被提升,需要提供公民更多領域知識的鏈結與應用,是公部門政策推展時,需要理解及強化的面向。近來推動開放資料,雖然提供了很多資料,但並沒有系統性的說明及以擴展公民參與能力為前提的介紹,許多的資料就只是資料,協助公民參與往前推展的狀況有限,如何有更多的方式,讓公民參與可以有更多層面的引導與融合,甚至與之前政策成果累積的接軌,眼界放遠,腳步放穩,是目前市府面臨的挑戰,但也是一個推展的契機。

智慧生態社區政策結合社區能量推動  逐漸擴大公民參與強度與尺度

       目前智慧生態社區推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應該是社區端的需求或累積的在地智慧、在地價值,如何與各局處的智慧接軌,需要有不同階段的公民參與鋪陳與方式。第一步是「理解」階段:先能透過各種管道讓民眾理解新科技智慧與相對應想解決的問題,可以銜接過去社區營造已搭建的平台機制,如社造中心、社會局或相關局處社區補助說明會或社區大學平台公民週,一面與市民理解狀況進行滾動式交流方式的修正,第二步是「醞釀融合」階段:是能創造更多互動媒合的持續討論平台或機會,讓市民逐漸有能力可以將智慧生態社區的思維融入生活的想像,且不以短期目標侷限市民發想智慧生態城市創意的可能性。第三步「智慧生態社區永續行動方案的產出與政策預算機制的銜接」階段,是持續協助社區揉合與融合各樣生活議題,產生生活整體永續的機制,可以銜接參與式預算的提案,擴大社區參與的強度與尺度,且能不斷回饋政策的修正,持續達到「相對性」智慧生態社區的願景。

地政局王瑞雲科長參與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105年社造點經驗交流會,

說明智慧生態社區概念與作法,提供社區後續推動的想像

智慧生態社區的思維引領社區發展升級  與城市治理層次接軌

       智慧生態社區的思維可以引領社區發展升級,讓已經在推動的社區,再進階發展成為智慧生態社區/社群,與城市治理層次接軌。讓在地智慧可以結合新科技及技術,融合社區關注的問題,逐漸對永續的價值釐清,產生更多融合模式,形成智慧生態社區的可能。

 

 

公告

公告

FB粉絲團

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 本站使用正體字 聯絡資訊 各科室電話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3樓(交通資訊) 傳真:(02)2720-2107 電話:02-27208889 (代表號)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 (免付費電話服務,公共電話,放心講及第二類電信除外) 轉7522(服務台) 或 地政局各單位服務電話
Copyright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 2024 - 臺北地政 (zh-TW) 網站到訪人次: 809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