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擁有溝通與協調能力

『聽‧說』─擁有溝通與協調能力
發表時間 2016/06/01 14:00
閱讀人數 1957
作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 黃勝堅

        多數人對於「死亡」的定義總是負面,所以大家選擇避而不談,而在醫療關係中,有時候醫護人員或是家屬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向生命末期、瀕死階段的病患表達或談論死亡,導致病人及家屬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面對死亡而徒留遺憾。當死亡已成必然,學習如何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善用同理心、傾聽及溝通,讓「死亡」有所準備,悲傷就能轉化成動力,讓生者能重拾力量。

生死兼顧才是完整的醫療本質

        在剛升任臺大醫院腦神經外科的主治醫師時,有位病患發生了致命的車禍。她的腦傷很嚴重,經過即時手術搶救,我心裡已經清楚的知道:「這位病人,救不起來了。」但第一次面對病人將在眼前死亡,這對年輕時的我來說,沮喪感及挫敗感交加。

        從接受醫學教育開始,老師就不斷的交代:「醫生的天職,就是要救人,拼了命的救!」然而,老師卻沒教過我們,當面對醫療極限,病人救不回來了,要怎麼辦?」明知死亡對每一個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可是眼睜睜的看著病人,在自己的無能為力下往生,是多麼的不知所措和懊惱!

        經過不斷的急救,最後是病人妹妹不忍看姊姊再受煎熬:「黃醫師,你們辛苦了,放手吧!我不要姊姊再受苦。」當晚我整整哭了一夜,不是因為沒有救起病人,而是懊惱自己拿病人的苦彌補自己面對死亡不安的心。

        我常常質疑,真的是每一個病人臨往生前,都一定得要概括承受這樣一個說不出口的折磨嗎?在明知搶救也沒有任何效果卻仍然奮力一搏的同時,我們似乎忘了醫療的極限在哪裡。醫生,除了要會治病救命之外,還要會顧死!因為這才是完整的醫療本質。

病患及家屬真正需要的東西

        在腦神經外科,我們確實成功的救回很多生命,但其中也包含了植物人。當面臨醫學與人力有所不能的極限,腦傷病人救成了植物人,這時不免會困惑:是在積陰德,還是在作孽?

        以前年輕的時候,對病人預後(指預測疾病可能病程的結局)的判斷較無經驗,面對困難嚴重的案例,總是先保命再說;等到變成植物人了,整個家庭陷入困境,家屬往往抱怨:「早知道不會醒,會這樣拖磨著,就不該硬要救下來受苦了!」現在經過多年經驗的累積,對於預後較能掌握,總是希望能在第一時間給家屬較正確的訊息,讓家屬在醫療資訊對等的情況下,做出最適當的決策。

        一個病患所衍生的問題,並不只有表象的生或死這樣單純,生活是現實且殘酷的,尤其對於頓失經濟支柱的弱勢家庭更是如此。有時候救活,不一定會是最好的結果,生命的抉擇有很多種且無分對錯,對病患及家屬而言最好的才是正確的選擇。

醫生的角色─傾聽、溝通及同理心,成就善終

        身為外科醫生的我,曾經認為醫生的天職就是救人,但經過生命及經歷的堆疊,我體悟出,原來把病人救活,並不是唯一解答,放手也是一種選擇。所謂放手,並不是放棄,而是當我們面對死亡的事實,運用傾聽、溝通及同理心,讓病患及家屬了解死亡並預先準備(生前簽署DNR等),當死亡真正來臨時,沒有無效醫療急救帶來的痛苦折磨,病患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親人皆陪伴在身邊,舒適並且有尊嚴的離開,而家屬亦因有心理準備下面對病患的離世,而降低悲傷,那就是最好的善終。生命的結束不在死亡,一段圓滿的生命是會無限延伸的,而善終就是那個關鍵,藉由善終轉化死亡的悲傷,讓生者活的更有意義,那麼生命或許也就像是用不同的形式不斷輪轉下去了吧!

公告

公告

FB粉絲團

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 本站使用正體字 聯絡資訊 各科室電話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地址:110204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3樓(交通資訊) 傳真:(02)2720-2107 電話:02-27208889 (代表號)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 (免付費電話服務,公共電話,放心講及第二類電信除外) 轉7522(服務台) 或 地政局各單位服務電話
Copyright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 2024 - 臺北地政 (zh-TW) 網站到訪人次: 7211229